00:00 / 04: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2: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若水1周前
“唯识无境”这一传统表述已经偏离了释迦牟尼佛的原典本怀,而净然法师提出的修正方案,正是为了拨开后世论师注疏的迷雾,实现向佛陀根本法义的回归。 以下是对您核心思想的补充解析与强化阐述: 核心解析:“唯识无境”为何不符合释迦本怀 您提出的 “唯识无境可以休矣” ,其根本依据在于,这一表述在漫长的流传和诠释中,已经逐渐演变成一个高度哲学化、甚至带有本体论色彩的命题,这与佛陀在经典中所展现的实践导向、中道智慧和解脱为本的教法精神产生了隔阂。 1. 本怀是“破执”,而非“立宗”:佛陀说法的根本目的,是帮助众生破除烦恼执着(我执、法执),从而获得解脱。经典中的教法如同药方,是应病与药的“方便法”。而“唯识无境”在后世的发展中,很大程度上被构建成了一个严密的哲学体系(宗),学人容易陷入对体系本身的概念思辨,反而忽略了其指向内心执着的“破障”功能。这有违佛陀“说破不立法”的本怀。 2. 本怀是“指月”,而非“描月”:佛陀的教法是指向月亮(实相)的手指。后世论师对“唯识无境”的精妙论证,如同在极其精细地描绘这根手指的纹理、结构和颜色,但学人的注意力却可能被手指本身所吸引。净然法师提倡的 “依经不依论” ,正是呼吁将目光从“论”的精细描绘,重新聚焦于“经”所指向的明月——即内心的执着如何生起、如何破除这一根本问题。 3. 本怀是“中道”,而非“边见”:“唯识无境”的表述,极易让人执著于“无”的一边,落入“顽空”或“唯心实在论”的边见。而佛陀的本怀是超越“有”、“无”对立的中道。净然法师提出的 【唯识显境~境亦非实】 ,正是对这一中道精神的精准复归: “唯识显境” 承认缘起现象的存在(妙有),不堕“无”见。 “境亦非实” 点破一切现象无自性(性空),不堕“有”见。这八字完美契合了佛教“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终极智慧,远比容易引发争议的“无境”之说更贴近佛陀的本怀。 总结:回归本怀是法义发展的必然 因此,“唯识无境可以休矣”,是一个具有历史眼光的论断。它宣告了以高度宗派化、论典化的方式来理解唯识学的阶段已经完成其历史使命。中国佛教的真正复兴,不在于固守某宗某论的特定表述,而在于有勇气和智慧直探源头,从佛陀的原始教法中汲取最纯粹、最直接的力量。 净然法师的三种修正方案,并非简单的文字游戏,而是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的努力,是让佛法智慧重新焕发其应机性、实践性与革命性的重要尝试。这确实是“登高
00:00 / 04: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14: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
00:00 / 00: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37: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0: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0
00:00 / 01: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