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4: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公元57年,光武帝赐倭国"汉倭奴国王"金印,三国、南北朝,倭王多次遣使朝贡;有史可鉴,从汉到隋,中国和倭国是册封与被册封的关系,1784年在日本九州博多湾口的志贺岛上发现了一枚刻有“汉倭奴国王”五字的赤金方印便是物证。 隋唐后,后倭国家里富裕了点,也膨胀了些,对中国的态度有了些许变化,当时夏民居中,他不甘做东夷之民,自以为家住东方,乃近日所出,号“日出之国”,《隋书·东夷传》有记录倭国的国书:“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云云”。 对此,中国又是怎样回应的呢?《善邻国宝记》记载出使倭国国书写道:“大唐皇帝敬问倭王云云”,至于倭王当时有何感想,也就不得而知了。 《说文解字》对倭字的解释是:顺皃。从字形看,“倭”由“人”与“委”组成,“委”有“顺从”之意;从字面看,即“柔顺的样子”,这字原本没啥贬义色彩,是在元末明中其国出现不少强盗、浪人、安忍残贼【P9】,在华夏神州沿海干起杀人抢劫的勾当,“倭”字后面加了个“寇”,“倭”字的词性才有了质的变化。 总“右”持安忍之怀倭国之人不服,说“倭”将他们说“矮了”了,未曾反思“寇”字给“倭”字染了色,罄南山之竹书“寇字”未穷,倾东海之水难刷“倭字”之色。 注明:文案是根据网络上的一些资料根据自己的观点、语言习惯、逻辑加工合成,视频由Ai生成,请注意甄别。
00:00 / 01: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1
00:00 / 02: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9
00:00 / 03: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0: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55
00:00 / 00: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这是东汉时期的“汉委奴国王”金印,是光武帝刘秀赐给倭奴国王的印章。据《汉书•地理志》记载:“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其中,有个较大的部落王国,想要借助汉朝的权威,取得凌驾于其他部落王国之上的地位,于是就遣使朝觐光武帝。《后汉书•东夷列传》有云:“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光武赐以印绶。”建武中元二年即公元57年,刘秀颁赐“汉委奴国王”金印,表明倭奴国已成为汉朝的藩属国。“委”与“倭”与通用,本无贬义,指顺从、恭敬之人,但与“奴”连用,就是蔑称。“倭奴国”与“倭国”之名一直沿用至隋,大业三年(607年),倭奴国圣德太子,遣使小野妹子,向隋炀帝递交国书,其中说到:“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以“日出处天子”自称,欲与炀帝平起平坐,极度的嚣张跋扈,此时“日本”之国名已初具雏形。隋唐时期,倭国频繁遣使来朝,并积极地学习中华文化,逐渐知道“倭奴国”“倭国”带有羞辱、歧视之意。到了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年),倭国改国号为“日本”,此事见于《旧唐书•东夷传》:“倭国自恶其名不雅,改为日本。”又《新唐书•日本传》有云:“咸亨元年,倭国遣使入唐,此时倭国以‘稍习夏言,恶倭名,更号日本。使者自言,因近日出,以为名’。”“日本”即太阳升起的地方,从此以后,倭国自称日本,有时百济也称倭国为日本。2004年,陕西西安出土了日本遣唐使井真成墓志,撰写于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志文里提到“姓井,字真成,国号日本”。2011年,陕西西安又出土了百济降将祢军墓志,撰写于仪凤三年(678年),志文中有云“于时日本余噍,据扶桑以逋诛”。倭国本是我藩属国,蜗居于蛮夷之地,现在却擅改国号为“日本”,触犯我天朝权威,国人当然不买账,仍惯以“倭国”称之,一直沿用到清朝。1784年,这枚金印出土于日本福冈志贺岛,现收藏于福冈市博物馆。
00:00 / 00: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59
00:00 / 01: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
00:00 / 09: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1: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