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幺妹1周前
《地雷战》评析:智慧抗敌的红色经典 1962年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地雷战》,以山东海阳民兵真实抗战史为蓝本,生动再现了抗日战争时期胶东军民以地雷战术抗击日寇的智慧与勇气。影片通过三次战术升级,展现了从普通地雷到“头发丝雷”“子母雷”等30余种土制地雷的创造性运用,凸显了“人民战争”的核心主题。 作为军事教学片,《地雷战》兼具艺术真实与历史价值。赵虎、石大爷等角色并非完美英雄,而是扎根群众的普通民兵——赵虎以“将计就计”解救村民的谋略,石大爷研究延时引爆装置的执着,均体现了群众智慧的集体性。影片中“鬼子飞上天”的夸张特效虽引发争议,但真实反映了土雷对日军的震慑作用。据史料记载,海阳民兵八年抗战毙伤俘敌1500余人,地雷战使日军“三光政策”屡屡受挫,形成“村村会造雷,人人皆战士”的抗战图景。 影片更深刻之处在于揭示了人民战争的本质:武器落后时,智慧与团结可弥补差距。如“镇妖石”场景虽具象征意味,却隐喻了侵略者终将被人民意志吞噬的必然性。当代视角下,《地雷战》不仅是历史记忆,更传递着“创新破局、坚韧克难”的精神密码,在科技博弈的今天,这种“地雷战精神”仍具现实启示意义——真正的铜墙铁壁,是觉醒的人民意志。
00:00 / 01: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底阁镇的望夫台村流传着一些千年以前的故事 可能没有多少人知道,在抗日战争时期,鲁南地区也发生过“地道战”。就在枣庄市峄城区底阁镇望夫台村,就有“抗日地道”,总长约 200 米,设有藏兵洞、弹药库、通风口等设施。 望夫台村因地处鲁南抗日根据地边缘,成为八路军与日军拉锯战的前沿。抗战地道” 遗址,见证了村民支援前线、抗击日寇的历史。 望夫台村的村名,缘于一则流传千年的民间传说。 据《峄城区志》记载,战国时期,村南 200 米处的红砂石上,曾有一位女子因丈夫出征未归,每日登上巨石眺望,年复一年,石上竟留下了形似脚印的洼窝,后人称此石为 “望夫石” 高约 3 米,顶部平坦,村庄亦因此得名。这一传说在当地口耳相传,成为忠贞爱情的象征,与孟姜女、苏小妹等故事共同构成中国古代女性守望文化的重要篇章。 据当地传说,望夫台村曾是战国时期兰陵王与岳王交战的古战场。尽管具体战役细节缺乏正史记载,但村北 “九顶莲花山” 一带的地形特征(如崮顶平台、战壕遗迹)与冷兵器时代的军事防御需求高度吻合,引发考古学界对 “兰陵王驻军遗址” 的猜想。 望夫台遗址为汉代聚落遗址,2006 年被列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考古发现表明,这里曾是汉代先民的聚居地,出土的陶器、青铜器残片印证了早期农业文明的繁荣。 至明代,因地处平原沃土,陆续有移民迁入,逐渐形成较大村落。清代《峄县志》记载,望夫台村 “东接兰陵,西临运河,为峄南交通要冲”,成为商贸往来的重要节点。 20 世纪 50 年代,村庄随行政区划调整划归底阁镇。2019 年,望夫台村入选枣庄市 “十佳美丽乡村”,开启历史保护与现代发展的新篇章。#枣庄市峄城区底阁镇 #底阁镇望夫台村 #望夫台
00:00 / 02: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5
00:00 / 27: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00:00 / 01: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2
00:00 / 03: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76
00:00 / 01: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