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7
00:00 / 00: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2
00:00 / 04: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塬上1年前
吃柿子捡软的捏。 霜降后,塬上的柿子咥起来美,要么软甜,要么脆甜。软甜的要烘,硬甜的要醂(醂lǎn:浸渍柿子,使之速熟的方法。漤lǎn:用热水或石灰水浸泡柿子去涩味。)        卸到屋里的柿子,搁到僻静处也能由涩变甜,由硬到软,但着实暮囊,解不了娃娃心急火燎的嘴馋。“烘柿子”是个利索办法,前后只用一两天,涩味拔净,味甜如蜜。渭北乡亲说的"烘",就是烟熏。跟其他地方甚至古代名人说的烘不是一回事。 乡亲用的"烘",是经挖窖、摆柿、拢火、憋烟等过程。选好地方,挖两个相距一尺左右的坑。一坑摆柿子,多是圆形。另一坑拢火,大小二尺见方,点火只是引子,主要是熏烟。 烧火坑一侧,掏个细槽,宽不超过一砖,便于用砖封堵。靠柿子坑一岸,不能全通,只留个拳头大小的眼,能传热进烟就行。防顾草拥到柿子坑里,如果明火燎了柿子皮,看没看相卖没卖相就㗗下咧。 柿子整齐摆进坑,麦苋、豆子蔓都是烘柿子的好草料。一岸拢火,一岸朝柿子坑扇风。草快要烧完,先封气眼,再堵通道,柿窖严丝过缝封堵严,不能漏烟。 连着烘两三天,柿子红软剔透,柿皮薄如蝉翼,瓤子溏软甜糯。一手托柿,一手稍拉柿把,馋嘴稍张,轻轻一吸,满嘴润甜,软核像蒜瓣溜滑劲道,牙缝难免咯吱咯吱响起。 早在宋朝欧阳修就在《归田录》中写道:“今唐邓间多大柿,其初生涩,坚实如石。凡百十柿以一置其中,则烂如泥而可食。土人谓之烘柿者,非用火,乃用此尔。”欧阳修提到的办法,是把百十个柿子和熟透的木瓜放在一搭,通过熟木瓜起到给柿子催熟的效果。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有提到,“烘,非谓火烘也。即青绿,收置器中,自然红熟如烘成,涩味尽去,其甘如蜜”,这一方法虽然见效比较慢,但是烘出来的柿子熟的更透彻,味道也更香甜可口。 古人这两个办法,都不用火,是乡亲习惯说的"捂",通过捂脱涩。改天再谝以醂(漤)脱涩,那就是"泡"了!
00:00 / 02: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90
00:00 / 00: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