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3: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0: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8
00:00 / 05: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1
00:00 / 00: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779
00:00 / 03: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7: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00:00 / 02: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
植物园的银杏信 林晓雨第一次踏进杭州植物园时,是个飘着桂香的秋日午后。她攥着奶奶留下的旧信封,信封上只写着“玉泉路11号,老银杏下”,没有收信人,也没有寄信日期。 植物园像被打翻的调色盘,鸡爪槭红得热烈,金钱松黄得透亮,空气里混着草木的清润和桂花的甜香。晓雨顺着石板路往前走,绕过栽满睡莲的池塘,穿过爬满常春藤的竹篱,终于在一片开阔的草坪尽头,看到了那棵老银杏。 树干要三个人才能合抱,枝桠舒展如伞,金黄的叶片像千万只小蝴蝶,在风里轻轻颤动。树下坐着位白发老人,正低头擦拭着一架旧相机。晓雨犹豫着上前,轻声问:“爷爷,您知道这棵树底下,有没有埋过什么东西?” 老人抬起头,镜片后的眼睛亮了亮:“你找什么?” 晓雨递出信封:“我奶奶说,这里有一封她没寄出去的信。” 老人接过信封,指尖抚过泛黄的纸边,忽然笑了:“这字迹,我认得。”他指了指银杏树根处一块微微凸起的石头,“三十年前,我在这里埋过一个铁盒子,和你奶奶一起。” 原来,老人叫陈敬之,是奶奶年轻时的挚友。他们曾一起在植物园做植物标本,约定等银杏满枝时,就把写给未来的信埋在树下。可后来陈爷爷举家迁去北方,这个约定便被时光搁浅,直到他退休后,特意回到杭州,守着这棵老银杏,一等就是十年。 陈爷爷搬开石头,果然挖出一个锈迹斑斑的铁盒。里面除了奶奶的信,还有一叠压得平整的植物标本——有春天的映山红,夏天的荷花,秋天的桂花,还有冬天的松针。奶奶的信里没有华丽的辞藻,只写着:“敬之,植物园的银杏又黄了,你说过,银杏的寿命有三千年,我们的约定,会不会也能等这么久?” 晓雨看着信,眼眶发热。奶奶临终前说,她这辈子最遗憾的,就是没能和老朋友再看一次银杏。 陈爷爷打开相机,对着老银杏按下快门,金黄的叶片落在他的肩头。“你奶奶说得对,”他笑着说,“好风景和好朋友,都值得等。” 那天下午,晓雨陪着陈爷爷走遍了植物园。他们在玉泉观鱼,看红鲤在清水中嬉戏;在百草园辨认草药,闻着艾草和薄荷的清香;在温室里看热带兰,花瓣上的露珠像星星一样闪烁。陈爷爷给她讲每一种植物的故事,讲他和奶奶年轻时在这里采集标本的趣事,晓雨忽然觉得,奶奶从未离开,她的气息,就藏在这满园的草木清香里。 临走时,陈爷爷把奶奶的信还给晓雨,又递给她一叠新的标本:“替你奶奶收下,这是今年的银杏叶。” 晓雨把信和标本小心翼翼地放进包里,转身
00:00 / 01: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1: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4: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1: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4
00:00 / 11: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8
00:00 / 01: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