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0: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6
00:00 / 03: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7
00:00 / 17: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3: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3: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3: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2: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0: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6
00:00 / 03: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0: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2
00:00 / 00: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神果1周前
恒古不变的深秋,有一种情感的光芒格外刺眼而恒久,那便是“愁”。曹操对酒当歌,忧的是人生几何与天下归心;李清照寻寻觅觅,愁的是身世飘零与山河破碎。或许,将“愁”这种情绪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美学高度与哲学深度的,是南唐后主李煜。病后读读也是一种了然。 他将自身的生命体验、灵魂震荡乃至巨大的苦难,毫无保留地灌注于作品之中。它不是无病呻吟的矫饰,不是技巧堆砌的虚文,而是从生命的最深处、从存在的创伤中自然流淌出的真挚之音。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词的开篇便呈现出一种唯美且具张力的画面。春花与秋月,是中国古典美学中极致美好的意象,象征着自然的丰饶、圆满与循环往复。然而,这些良辰美景却成了他无法承受的生命之重。“何时了”三字,是一声源自灵魂深处的疲惫诘问:这无尽的美好,何时才能走到尽头?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这一句将时间的哀伤导入了空间的囚笼。“小楼”是他被囚禁的物理空间,也是其精神困局的象征。“东风”是春天的信使,是生命的唤醒者,然而一个“又”字,却道尽了无尽的沧桑与无奈。东风年年吹拂,从未改变,它曾吹过他故国的宫殿,如今又吹进这囚居的小楼。这不变的自然之风,成了历史巨变的冷酷见证。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这是全词中最为冷静,也最为残酷的一笔。“雕栏玉砌”代表着那个永恒、坚固的物质世界,是昔日权力与繁华的冰冷纪念碑。“应犹在”是一种揣测,一种遥远的想象,透着无法亲见的怅惘与无力。“朱颜”作为青春、生命与主体身份的象征,在永恒的物质面前,显露出其脆弱与易变的本质。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千古一问一答,完成了一次中国诗词史上最为壮美的情感升华。“问君能有几多愁?”是自问,也是向着虚空、向着命运的发问,将个人的情绪提升为一个可以被审视的哲学命题。“一江”而非“一池”、“一溪”,极言其愁之容量巨大、无边无际。“向东流”三字,赋予了愁绪以动态和永恒的特性。它不再是静止的苦闷,而是如江水般日夜不息、奔流不止的生命过程本身。这既是个人愁绪的绵长,也暗合了宇宙运行、历史兴替的宏大规律。       在今天这个和平繁荣的时代,我躺在中医院的病床上,看着亡国之君的词。“感同身受”或许是一个奢望,我们无法真正体会他的切肤之痛。(今天立冬了,中医院康复科读词杂谈生活。)
00:00 / 00: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6
00:00 / 03: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