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6
《百问红楼:情节名场面》重新认识刘姥姥 * 我读《红楼梦》只是看看热闹,若想读懂其中深意,必须要借助更通透的解读——蔡丹君副教授的《百问红楼:情节名场面》便是这样一本能带来新启发的书。 * 我最初接触《红楼梦》,是因为儿时家中挂的年画,我印象最深的一幅画就是刘姥姥在大观园的宴席上,头上插满菊花,鼓着腮帮子,周围太太少爷小姐们都笑做一团,画的配文是“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那时看这幅画,只知这个刘姥姥是个“小丑”。 * 后来读《红楼梦》,惊叹曹公对这一场景的描写——史湘云喷饭、黛玉叫“哎哟”、宝玉滚进贾母怀里、王夫人指着凤姐说不出话……寥寥数笔,便让每个人的性格跃然纸上,生动得仿佛能听见席间的欢声笑语。 * 多年后读《蒋勋说红楼梦》,才懂得刘姥姥的“丑”背后是豁达:她明知是配合凤姐、鸳鸯逗贾母开心,并不觉得被取笑,这份在富贵面前不卑不亢的智慧,藏着乡野老妪的处世哲学。 * 《红楼梦》的魅力在于“常读常新”。近期读《百问红楼:情节名场面》让我对这一名场而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蔡老师从乡土视角剖析了这个场景的深层意涵:刘姥姥的语言带着泥土气息,以及她对“象牙筷”的不解、对“茄鲞”的惊叹、对“木头酒杯”的熟悉,都源于“乡土生活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农人的价值思维”。这让我突然明白,曹公写刘姥姥,从来不是为了塑造一个“小丑”,而是借她的眼睛,照见大观园的繁华与虚空,也写出乡土与贵族的碰撞。 * 蔡丹君老师创作《百问红楼》,源于一名学生向她的发问:“宝钗参加选秀是不是因为野心”,她重新回归纯粹读者的身份,钻研了清代旗人选秀制度与婚姻制度。从此,她研究了学生和网友的一个又一个疑问。她的研究贴近当代年轻人的关注,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 * 《百问红楼:情节名场面》有楔子的谜团、薛林初入府、宫花来与去、秦可卿之死、扑蝶与葬花、宝玉挨打、金玉良缘、刘姥姥进贾府、抄检大观园、抄家等十个重要情节名场面,蔡老师的讲解就像一把把钥匙,帮读者打开理解小说的大门。 * 我们读《红楼梦》当然不必成为“红学家”,但一定要跟着蔡老师这样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人物的性情,时代的肌理,在他们的启发下,慢慢形成自己对《红楼梦》的理解。#红楼梦 #名著 #蔡丹君趣讲红楼梦 #百问红楼 #红楼梦名场面
00:00 / 00: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4: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97
00:00 / 01: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9
问出来的红楼第二弹,再见蔡丹君 《百问红楼:人物众生相》延续了“百问”系列的形式,但聚焦点从“情节”转向“人物”。重点分析小说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包括主角、配角、边缘人物,甚至“小人物”。 依然是通过问答的形式,深入到《红楼梦》的人物塑造、性格特点、命运走向及其背后的社会内涵,帮助读者更全面地理解曹公笔下的人物群像。 不仅分析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核心人物,还关注袭人、晴雯、贾政、贾母、秦可卿等关键配角,甚至涉及香菱、尤三姐、芳官等边缘角色。 通过对比分析(如“黛玉与宝钗的性格差异”“袭人与晴雯的处世之道”),展现人物关系的复杂性。 每个章节围绕一个问题展开,例如:林黛玉的‘小性儿’是真的吗?”“王熙凤的‘机关算尽’为何最终失败?这些问题既贴近普通读者的疑惑,又能引导深入思考。 蔡丹君擅长从细节描写、对话、诗词、行为举止等方面解析人物性格,例如:通过宝钗的“冷香丸”分析她的理性与克制;通过王熙凤的“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展现她的强势性格。同时结合清代社会背景、家族伦理、性别观念等,揭示人物行为背后的文化逻辑。 蔡丹君以扎实的红学研究为基础,避免晦涩的理论,语言通俗易懂,适合大众阅读。书中会引用脂砚斋评点、清代社会史料、文学批评观点,但解释清晰,不堆砌术语。 本书可以与《情节名场面》同时搭配服用,在明晰人物性格、人物关系的基础之上,再回头看《红楼梦》中的那些经典场面,就会有不一样的阅读体验了。两本书互补阅读能更全面把握《红楼梦》的文学价值。#好书分享 #好书推荐 #阅读 #书籍推荐 #红楼梦
00:00 / 00: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10: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1
00:00 / 09: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91
00:00 / 03: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2: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