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3: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3
00:00 / 00: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6: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00:00 / 02: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
00:00 / 02: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
00:00 / 03: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
嘉佳2周前
《诗经·小雅·瓠叶》幡幡瓠叶,采之亨之。君子有酒,酌言尝之。有兔斯首,炮之燔之。君子有酒,酌言献之。有兔斯首,燔之炙之。君子有酒,酌言酢之。有兔斯首,燔之炮之。君子有酒,酌言酬之。 分章解读 第一章 “幡幡瓠叶,采之亨之”:瓠叶随风摇曳,采来烹煮。以平凡瓠叶起兴,暗示宴席虽简朴却充满真情。 “君子有酒,酌言尝之”:主人备酒,先斟一杯自尝,以示酒味醇正,符合古礼“先尝后献”的规矩。 第二章 “有兔斯首,炮之燔之”:用小白兔(斯首)做菜肴,或裹泥烤(炮),或直接烧(燔)。 “酌言献之”:主人向客人敬酒,展现待客之诚。 第三章 “燔之炙之”:变换烤肉方式(炙为远火烤),体现精心烹调。 “酌言酢之”:客人回敬主人,完成“献—酢”礼制,主客互敬。 第四章 “燔之炮之”:再次强调烹饪的用心。 “酌言酬之”:主人再次斟酒劝饮(酬),进入“酬酢”环节,宴饮气氛推向高潮。 主题与艺术特色 礼轻情重:诗中食材朴素(瓠叶、兔首),但通过隆重的礼仪,传递“礼不在奢而在于敬”的儒家思想。 循环咏唱:四章结构相似,仅变换个别动词(亨、献、酢、酬),层层递进展现宴饮流程,富有节奏感。 礼仪实录:完整呈现古代宴饮的“一献之礼”(献、酢、酬),具史料价值。 文化延伸 孔子曾言:“《诗》可以观。”(《论语·阳货》)《瓠叶》正是周代礼乐文明的缩影。唐代朱熹《诗集传》评此诗:“言物虽薄而必费其力,礼虽简而必尽其诚。” 可见古人重礼亦重诚,与物质丰俭无关。
00:00 / 01: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嘉佳2周前
《诗经·小雅·苕之华》通过描绘凌霄花的盛放与动物的状态,反衬出饥荒年代的惨淡现实,表达了诗人对社会动荡、民生凋敝的深沉悲慨。 以下是全诗原文及简要赏析: 《诗经·小雅·苕之华》苕之华,芸其黄矣。心之忧矣,维其伤矣!苕之华,其叶青青。知我如此,不如无生!牂羊坟首,三星在罶。人可以食,鲜可以饱! 注释: 苕(tiáo):凌霄花,夏季开花,花色鲜黄。 芸其黄:形容花色繁盛鲜黄。 维其伤矣:内心如此悲伤。 无生:不出生。 牂(zāng)羊坟首:母羊因饥饿显得头大身小(“坟”意为大)。 三星在罶(liǔ):鱼篓中空无鱼,唯见星光(罶为捕鱼竹器)。 鲜可以饱:很少有人能吃饱。 赏析: 意象对比:诗中以凌霄花的绚烂(“芸其黄”“叶青青”)反衬人生的绝望,花开越盛,愈显民生的凄凉。 饥荒写照: “牂羊坟首”形容饿瘦的羊,“三星在罶”暗示无鱼可捕,直接揭露了食物的匮乏。 悲怆呼告: “知我如此,不如无生”是痛彻心扉的哀叹,表达了生不逢时的绝望。 社会批判: 结尾“人可以食,鲜可以饱”直指当时饥荒蔓延、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隐含对统治者的不满。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和强烈的对比,成为《诗经》中反映民生疾苦的代表作之一,展现了先秦诗歌“饥者歌其食”的现实主义传统。
00:00 / 01: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0: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
00:00 / 03: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
嘉佳3周前
《诗经·小雅·頍弁》是一首宴饮诗,通过描绘贵族宴会的场景,抒发了对人生无常、聚散难期的感慨。以下是全诗的原文、注释及赏析: 《诗经·小雅·頍弁》 原文有頍者弁,实维伊何?尔酒既旨,尔肴既嘉。岂伊异人?兄弟匪他。茑与女萝,施于松柏。未见君子,忧心奕奕;既见君子,庶几说怿。 有頍者弁,实维何期?尔酒既旨,尔肴既时。岂伊异人?兄弟具来。茑与女萝,施于松上。未见君子,忧心怲怲;既见君子,庶几有臧。 有頍者弁,实维在首。尔酒既旨,尔肴既阜。岂伊异人?兄弟甥舅。如彼雨雪,先集维霰。死丧无日,无几相见。乐酒今夕,君子维宴。 注释 頍(kuǐ):帽顶高耸的样子。弁(biàn):古代贵族的一种皮帽。 实维伊何:这是为了什么? 旨、嘉:形容酒美菜佳。 茑(niǎo)与女萝:茑(寄生植物)和女萝(松萝),比喻依附亲人。 奕奕、怲怲(bǐng):形容忧心忡忡的样子。 说怿(yuè yì):喜悦。 霰(xiàn):雪珠,比喻人生无常。 死丧无日,无几相见:不知死亡何时来临,相聚时日无多。 乐酒今夕:今夜尽情饮酒作乐。 赏析 主题与情感: 诗歌以宴会为背景,通过“未见君子”与“既见君子”的对比,表达了对亲友相聚的渴望和喜悦,同时流露出对人生短暂、聚散无常的深沉忧思。 末章“死丧无日,无几相见”一句,将宴饮的欢乐与生命的脆弱对照,凸显了及时行乐背后的悲凉。 艺术手法: 比兴:以“茑与女萝,施于松柏”比喻亲友相依相存的关系,自然贴切。 重章叠句:三章结构相似,通过变换个别词语(如“奕奕”“怲怲”),逐步深化情感。 意象象征:用“雨雪”“霰”象征人生无常,增强哲理性。 历史背景: 此诗反映了两周时期贵族宴饮的礼制场景,同时也体现了当时社会对宗族亲情、人际关系的重视。 译文参考 皮帽高高戴头顶,彼此为何来相邀?您的美酒如此香,您的菜肴如此好。来的岂是外姓人?兄弟非他同一宗。就像茑草和女萝,缠绕松柏相依生。未曾见到君之时,心绪不宁忧难消;如今见到君之面,心中喜悦展眉梢。 皮帽高高戴头顶,彼此为何来相聚?您的美酒如此香,您的菜肴正适时。来的岂是外姓人?兄弟全都来这里。就像茑草和女萝,缠绕松枝相依托。未曾见到君之时,心里忧郁难诉说;如今见到君之面,好运或可降临身。 皮帽高高戴头顶,庄重戴在头顶上。您的美酒如此香,您的菜肴真丰盛。来的岂是外姓人?兄弟舅亲聚一堂。如同天将要落雪,先降雪珠预告寒。死丧之日难预料,
00:00 / 01: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嘉佳4周前
《诗经·小雅·无羊》 谁谓尔无羊?三百维群。谁谓尔无牛?九十其犉。尔羊来思,其角濈濈。尔牛来思,其耳湿湿。或降于阿,或饮于池,或寝或讹。尔牧来思,何蓑何笠,或负其餱。三十维物,尔牲则具。尔牧来思,以薪以蒸,以雌以雄。尔羊来思,矜矜兢兢,不骞不崩。麾之以肱,毕来既升。牧人乃梦,众维鱼矣,旐维旟矣。大人占之:众维鱼矣,实维丰年;旐维旟矣,室家溱溱。 分段解析 第一章:牛羊繁盛之景 “谁谓尔无羊?三百维群……”以反问开篇,强调牛羊数量众多(三百头羊为一群,九十头黄牛健壮)。 描写牛羊聚集时角簇动(濈濈)、耳朵摇动(湿湿)的细节,画面鲜活,充满生机。 第二章:放牧的动态场景 牛羊在山坡(阿)、池边自由活动,或卧或行,展现自然和谐的牧场景象。 牧人披蓑戴笠、携带干粮的形象,朴实而生动,体现劳动与自然的交融。 “三十维物,尔牲则具”指牲畜毛色多样,足以满足祭祀需求,暗含物产丰饶。 第三章:牧人的高超技艺 牧人通过分辨草木(薪、蒸)和牲畜性别(雌、雄)展现专业能力。 羊群稳健前行(矜矜兢兢),无丢失无溃散,牧人挥臂(麾之以肱)即令羊群归栏,凸显人与牲畜的默契。 第四章:吉祥之梦与祈愿 牧人梦见“蝗虫化鱼”“龟旗变鸟旗”,占卜者解读为丰年(鱼象征丰收)和家族兴旺(旟旗象征人丁昌盛)。 以梦境收尾,将现实劳动与美好愿景结合,升华主题。 主题与艺术特色 主题:赞颂畜牧业繁荣,表达对富足生活的满足与对未来的乐观祈愿。 艺术手法: 白描与细节:如“其角濈濈”“其耳湿湿”,动态刻画逼真。 虚实结合:现实牧场景象与梦境占卜相呼应,增添诗意与神秘色彩。 语言节奏:四言句式整齐,叠词(濈濈、湿湿、兢兢)增强韵律感。 文化意义 《无羊》不仅是一幅生动的畜牧画卷,更反映了周代以农立国、畜牧为辅的经济结构。诗中“牲则具”暗合祭祀文化,而梦境占卜则体现先秦民间的信仰习俗。全诗在写实中寄托理想,成为《诗经》中独具特色的田园牧歌
00:00 / 01: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嘉佳2周前
《诗经·小雅·宾之初筵》 是一首描绘周代贵族宴饮场景的讽刺诗。全诗通过对比宴饮初始的庄重和醉酒后的失态,批判了贵族阶层纵酒无度、礼仪沦丧的行为。以下是对该诗的简要解析: 背景与主题 时代背景:周代礼仪文化兴盛,但贵族宴饮中常出现醉酒失仪的现象。此诗以宴饮为切入点,讽刺“酒德”之衰。 核心主题:倡导节制守礼,批判酒后失态、放纵无度的行为。 结构分析 全诗五章,每章以“宾之初筵”起兴,层层推进: 第一章:描写宴饮初始的庄重场面。 宾客入席,彬彬有礼;器物陈列,秩序井然。 射箭、奏乐等礼仪活动有序进行,体现“礼”的规范。 第二章:描述祭祀与饮宴的和谐。 祭祀仪式庄严肃穆,众人祈福。 宴饮开始后,气氛融洽,举止得体。 第三章:转折至醉酒后的失态。 酒过三巡,有人醉态渐露,举止轻浮。 “曰既醉止,威仪幡幡”——醉酒者仪态尽失。 第四章:讽刺醉酒者的丑态。 喧哗吵闹、衣冠不整,甚至起舞狂呼(“屡舞僛僛”“屡舞傞傞”)。 批判其“不知其秩”(不懂规矩)。 第五章:总结教训,强调酒德。 提出“饮酒孔嘉,维其令仪”——饮酒本是乐事,但需保持仪态。 以“三爵不识,矧敢多又”警示:饮酒应知止。 名句赏析 “宾之初筵,温温其恭”开篇描写宾客的温文恭谨,与后文醉态形成鲜明对比。 “曰既醉止,威仪幡幡。舍其坐迁,屡舞仙仙”以夸张笔触刻画醉汉东倒西歪、随意离席起舞的丑态,生动传神。 “饮酒孔嘉,维其令仪”点明主旨:饮酒之乐在于恪守礼仪,而非放纵。 艺术特色 对比手法:初始的庄重与醉后的混乱对比强烈,强化讽刺效果。 细节描写:对醉酒者“号呶”“乱笾豆”等行为刻画入微,画面感极强。 讽刺与劝诫并存:既揭露丑态,又以“凡此饮酒,或醉或否”提醒世人引以为戒。 文化意义 反映了周代“酒礼”文化,强调宴饮中“德”与“仪”的重要性。 对后世酒文化影响深远,如《酒诰》《酒德颂》等均倡导节制。 译文示例(选段) 宾之初筵,温温其恭。(宾客初入席,谦和且恭敬。)其未醉止,威仪反反。(未醉之时,举止庄重有度。)曰既醉止,威仪幡幡。(待到酣醉后,轻佻失仪态。)舍其坐迁,屡舞仙仙。(离座四处晃,起舞步飘摇。) 这首诗不仅是一幅生动的周代宴饮图卷,更是一篇穿越千年的礼仪教科书。
00:00 / 01: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嘉佳2周前
《诗经·小雅·绵蛮》 原文:绵蛮黄鸟,止于丘阿。道之云远,我劳如何。饮之食之,教之诲之。命彼后车,谓之载之。 绵蛮黄鸟,止于丘隅。岂敢惮行,畏不能趋。饮之食之,教之诲之。命彼后车,谓之载之。 绵蛮黄鸟,止于丘侧。岂敢惮行,畏不能极。饮之食之,教之诲之。命彼后车,谓之载之。 注释与解析: 绵蛮:鸟鸣声,或指小鸟羽毛斑驳的样子。 黄鸟:黄雀(一说黄莺),诗中作为兴象,反衬行役者的艰辛。 丘阿/丘隅/丘侧:山丘的曲隅、角落、旁侧,象征暂时的栖身之所。 道之云远:道路遥远,体现行役的漫长。 我劳如何:我的劳苦有多么深重。 饮之食之:渴望有人给予饮食,暗指需要关怀。 教之诲之:希望得到指导与安慰。 后车:副车(随从的车辆),祈求载乘,以缓解跋涉之苦。 畏不能趋/极:并非畏惧行走,而是担心体力不支,无法到达终点。 主题与赏析: 背景:此诗反映周代行役者的苦难。可能是下层官吏或士卒在长途跋涉中的哀叹,也可能是民间劳役者的呼声。 手法: 起兴:以黄鸟栖息山丘反衬人无安宁,自然引出劳苦之叹。 复沓:三章反复咏唱,强化疲惫与渴望的情绪,突出“饮之食之,教之诲之,载之”的迫切需求。 情感:在疲惫中仍保持谦卑(“岂敢惮行”),但更深层的“畏”透露了对前途的忧虑,最终归结对“君子”(上位者)给予物质与精神扶持的期盼。 现代视角: 这首诗可视为古代对“人文关怀”的早期呼吁,强调在艰苦环境中,人不仅需要物质支持(饮食、车乘),也需要精神引导(教诲)。如今读来,仍能引发对劳动者尊严与社会责任的思考。
00:00 / 01: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嘉佳2周前
《诗经·渐渐之石》 《诗经·渐渐之石》是《小雅》中的一首征役诗,通过描写行军途中的艰险与将士的辛劳,抒发了对战争的无奈与忧惧。以下是全文、译注及赏析: 《诗经·小雅·渐渐之石》渐渐之石,维其高矣。山川悠远,维其劳矣。武人东征,不遑朝矣。渐渐之石,维其卒矣。山川悠远,曷其没矣?武人东征,不遑出矣。有豕白蹢,烝涉波矣。月离于毕,俾滂沱矣。武人东征,不遑他矣。 注释 渐渐(chán chán):同“巉巉”,山石高峻貌。 维其:犹“何其”,感叹之词。 劳:通“辽”,广阔遥远。 不遑朝矣:无暇等到天明,形容行军紧迫。 卒(cuì):通“崒”,险峻。 曷其没矣:何时才能走完。 不遑出矣:无暇脱离险境。 有豕白蹢:白蹄的猪,古人以为天象之兆。 烝涉波:群猪涉水,预示大雨(《史记·天官书》载“豕涉河,大雨”)。 月离于毕:月亮经过毕星,天象主雨(离,通“丽”,附着)。 俾滂沱:使得大雨倾盆。 不遑他矣:无暇顾及其他。 译文 嶙峋的山石,是如此高峻!山川遥远辽阔,跋涉多么艰辛!将士们向东征伐,日夜兼程无暇待天明。嶙峋的山石,是如此险陡!山川遥远无际,何时才能走到尽头?将士们向东征伐,深陷险境难脱身。白蹄的群猪,涉水渡河而行。月亮附着毕星,预示大雨将至。将士们向东征伐,再无余力顾念他事。 赏析 主题与情感:诗歌以征夫视角描绘行军艰险,表达对战争的疲惫与无奈。三章层层递进,从“不遑朝”到“不遑出”,再到“不遑他”,凸显困境加深,归期渺茫的绝望。 艺术手法: 起兴象征:以险峻山石起兴,暗喻征途坎坷;豕涉波、月离毕等天象,烘托暴雨将至的压抑氛围,暗示命运难测。 重章叠句:章法复沓中略有变化,强化劳苦无期的沉痛感。 细节描写:白蹢豕、毕星等意象融合民间天文观念,增添神秘与紧迫感。 历史背景:此诗可能反映周代东南战事(如对抗淮夷)。《毛诗序》言:“戎狄叛之,荆舒不至。”将士长年远征,疲于奔命,诗中滂沱大雨既是现实困境,亦隐喻时代动荡。 后世评价 朱熹《诗集传》:“将帅出征,经历险远,不堪劳苦而作此诗。” 方玉润《诗经原始》:“此诗明快中寓悲凉,险阻处见真情,乃征役诗之典范。” 这首诗以简练笔触勾勒出征夫的血泪,其情感穿透千年,仍能引发对战争与苦难的深思。
00:00 / 01: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1: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1: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16
00:00 / 00: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22
00:00 / 02: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4: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嘉佳3周前
《诗经·小雅·鼓钟》 全诗以“鼓钟”起兴,通过描绘钟鼓之声、自然景物与诗人内心的忧思,表达了对古今礼乐盛衰的感慨以及对贤者的追慕。以下是对该诗的详细解读: 《诗经·鼓钟》原文 鼓钟将将,淮水汤汤,忧心且伤。淑人君子,怀允不忘。鼓钟喈喈,淮水湝湝,忧心且悲。淑人君子,其德不回。鼓钟伐鼛,淮有三洲,忧心且妯。淑人君子,其德不犹。鼓钟钦钦,鼓瑟鼓琴,笙磬同音。以雅以南,以籥不僭。 题解与背景 此诗传统被认为是 “刺幽王” 之作,周幽王昏聩无道,沉迷享乐,在淮水之上奏乐违背礼制,诗人闻乐思古,借古讽今。另一种观点认为,诗中描绘的可能是周王在淮水举行祭祀或朝会之礼,诗人因礼乐之盛而怀念古代贤君。 分层解析 第一章:闻乐伤怀 “鼓钟将将,淮水汤汤”:钟声铿锵,淮水奔流,以宏大的场景开篇。 “忧心且伤”:乐声与水流触动诗人内心的忧伤。 “淑人君子,怀允不忘”:由乐声联想到德行高尚的古人,表达深切追思。 第二章:德音不忘 “鼓钟喈喈,淮水湝湝”:钟声和谐,淮水潺潺,氛围舒缓而凝重。 “忧心且悲”:情绪由“伤”转为“悲”,情感加深。 “其德不回”:赞美古人德行正直,暗讽当下礼崩乐坏。 第三章:礼乐与德行之思 “鼓钟伐鼛,淮有三洲”:钟鼓声与淮水小洲形成空间上的呼应。 “忧心且妯”:“妯”意为悲恸,情感更趋沉痛。 “其德不犹”:强调古人德行无瑕,反衬今人失德。 第四章:礼乐和谐之理想 “鼓钟钦钦,鼓瑟鼓琴”:描绘钟、瑟、琴、笙、磬合奏的盛大场面。 “以雅以南,以籥不僭”:雅乐、南乐与籥舞井然有序,象征礼乐和谐。 末章以理想化的礼乐图景收束,暗含对当下“僭越”礼制的批判。 主题与艺术特色 主题:通过礼乐场景的今昔对比,抒发对 “德治” 的向往和对时局的忧思,强调礼乐应与德行相配。 艺术手法: 重章复沓:各章结构相似,通过变换词语(如“将将”“喈喈”“钦钦”)层层推进情感。 借景抒情:以淮水之景呼应钟鼓之声,自然与人文交织,渲染悲凉氛围。 虚实结合:现实的乐声与对“淑人君子”的虚写结合,拓展诗意空间。 名家点评 朱熹《诗集传》:“此诗之义未详……疑亦怀古伤今之作。” 方玉润《诗经原始》:“玩其词意,极为叹美周乐之盛……不禁发思古之幽情。” 现代学者:多认为此诗反映了两周之际礼乐制度的变化,以及士大夫对理想政治的追求。 现代意义 《鼓钟》以音乐与流水为媒介,探讨了 “礼乐精神” 与 “道德内
00:00 / 01: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嘉佳3周前
《诗经·小雅·小旻》是一篇政治讽喻诗,通过尖锐的批评和比喻,揭露了周朝末年朝政的昏乱和统治者的腐朽无能。以下是该诗的原文、注释及赏析: 《诗经·小雅·小旻》 原文旻天疾威,敷于下土。谋犹回遹,何日斯沮?谋臧不从,不臧覆用。我视谋犹,亦孔之邛。潝潝訿訿,亦孔之哀。谋之其臧,则具是违;谋之不臧,则具是依。我视谋犹,伊于胡厎?我龟既厌,不我告犹。谋夫孔多,是用不集。发言盈庭,谁敢执其咎?如匪行迈谋,是用不得于道。哀哉为犹,匪先民是程,匪大犹是经;维迩言是听,维迩言是争!如彼筑室于道谋,是用不溃于成。国虽靡止,或圣或否。民虽靡膴,或哲或谋,或肃或艾。如彼泉流,无论胥以败。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注释 旻天疾威:苍天暴虐,暗指周王昏庸。 谋犹回遹:朝廷政策邪僻不正。 潝潝訿訿:形容小人阿谀诽谤的嘴脸。 我龟既厌:占卜的灵龟已厌倦,暗示占卜无效。 如匪行迈谋:如同与路人商议远行,比喻谋事不专。 如彼筑室于道谋:如同在路边盖房却与过路人商量,喻意见纷杂难成事。 暴虎冯河:空手搏虎、徒步过河,喻冒险蛮干。 战战兢兢:谨慎恐惧的样子,反映诗人对国事的忧惧。 赏析 主题思想:诗歌批判周幽王时期朝政的混乱,指责统治者摒弃良策、任用小人,导致国事衰败。诗人以“谋犹回遹”为核心,反复强调政策邪僻的危害,并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 艺术特色: 比喻生动:如“筑室于道谋”“暴虎冯河”等比喻,形象揭示朝政的无序和冒险。 对比鲜明:通过“臧谋”与“不臧”的对比,突出统治者是非不分的昏庸。 语言犀利:诗中“潝潝訿訿”“如临深渊”等句,既刻画小人嘴脸,又传递出诗人的危机感。 情感表达:全诗充满愤懑与无奈,末句“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更是千古名句,既是对个人处境的描述,也隐喻国家濒临危亡的境地。 影响与评价 《小旻》被视为《诗经》中政治讽喻诗的代表作之一,其批判精神对后世文人如屈原、杜甫等产生了深远影响。诗中“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忧患意识,已成为中国文化中谨慎敬畏的经典意象。
00:00 / 01: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嘉佳3周前
《诗经·小雅·车舝》是一首描写迎亲途中欢乐心情的诗。全诗以“间关车之舝兮”起兴,通过描绘车轮的声响、思念的少女、宴饮的欢乐等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婚姻幸福的向往和喜悦。以下是全诗的原文、注释和赏析: 《诗经·小雅·车舝》 原文间关车之舝兮,思娈季女逝兮。匪饥匪渴,德音来括。虽无好友,式燕且喜。 依彼平林,有集维鷮。辰彼硕女,令德来教。式燕且誉,好尔无射。 虽无旨酒,式饮庶几。虽无嘉肴,式食庶几。虽无德与女,式歌且舞。 陟彼高冈,析其柞薪。析其柞薪,其叶湑兮。鲜我觏尔,我心写兮。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四牡騑騑,六辔如琴。觏尔新婚,以慰我心。 注释 间关:车轮转动声。舝(xiá):车轴两头的铁键。 思娈:思念美好的少女。季女:少女。逝:往,指前往迎亲。 德音:美好的名声。括:相会。 式燕:宴饮欢乐。 依彼平林:平林,平原上的树林。鷮(jiāo):长尾野鸡。 辰彼硕女:辰,善良。硕女,贤德的女子。 无射(yì):不厌弃。 陟彼高冈:登上高岗。析其柞薪:砍伐柞木为柴。 湑(xǔ):茂盛。 鲜我觏尔:难得见到你。写:舒畅。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仰望高山,行走大道(比喻品德高尚)。 四牡騑騑:四匹雄马奔驰不息。六辔如琴:马缰绳如琴弦般协调。 觏尔新婚:与你结成新婚。 赏析 主题:诗歌通过迎亲途中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婚姻的美好期待和内心喜悦,强调女子的品德(“令德来教”)是婚姻幸福的基础。 艺术手法: 起兴:以“间关车之舝”引出迎亲场景,自然生动。 比喻:如“六辔如琴”象征婚姻的和谐,“高山仰止”赞美品德高尚。 层层递进:从途中思念到宴饮欢乐,再到新婚的满足,情感逐步升华。 名句:“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被后人引申为对崇高品德的敬仰,成为千古名句。 情感表达:全诗充满欢快与憧憬,末句“以慰我心”直接点明婚姻带来的心灵慰藉。 现代意义 这首诗不仅展现了周代婚姻礼仪的庄重与美好,也传递了古人对婚姻的重视——强调德行而非物质(“虽无旨酒”“虽无嘉肴”)。其中对“德音”“令德”的推崇,对今日的婚恋观仍有启示意义。
00:00 / 01: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庭燎》是《诗经·小雅》中的一首经典诗作,描绘了周宣王朝会时,诸侯黎明前等候朝见的庄重场景。全诗通过时间推移与细节刻画,展现了周代礼仪的严谨与君臣之间的肃穆氛围。以下从几个角度进行赏析: 一、结构与意象:时间的递进与仪式感 全诗三章,每章以“夜如何其”开篇,通过问答形式层层推进时间的流逝: 1. “夜未央”(夜未尽):庭燎明亮如光,诸侯车驾的鸾铃声清脆(“鸾声将将”),暗示已至深夜,但朝觐尚未开始。 2. “夜未艾”(夜未止):庭燎光芒渐弱(“晰晰”),鸾铃声变得舒缓(“哕哕”),时间向黎明靠近。 3. “夜乡晨”(夜近晨):庭燎余烬闪烁(“有煇”),诸侯仪仗的旗帜已清晰可见(“言观其旂”),朝觐时刻即将到来。 庭燎作为核心意象,不仅是照明工具,更象征着周天子的权威与朝仪的庄重。火势由盛转衰,暗喻等待的漫长与仪式的庄严。 二、感官描写:视听结合的意境 - 听觉:鸾铃声(“将将”“哕哕”)从清脆到舒缓,既体现了诸侯车驾的行进节奏,也暗示了时间的推移与气氛的变化。 - 视觉:庭燎的“光”“晰晰”“煇”,对应夜色由深到浅的变化;“旂”(旗帜)的出现则标志着仪式的高潮,视觉焦点从灯火转向人物。 这种视听交织的描写,营造出黎明前静谧而肃穆的氛围,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三、历史与文化内涵 - 周代朝觐制度:诗中诸侯黎明前等候朝见,反映了周代严格的君臣礼仪。诸侯需在规定时间抵达,体现了“尊王”的政治秩序。 - “君子”的象征:“君子”既指诸侯,也暗含对统治者德行的期许。全诗通过仪式细节,隐喻了周天子的仁德与诸侯的忠诚。 四、艺术手法:重章叠句与留白 - 重章叠句:每章仅更换少量词汇(如“央—艾—乡晨”“将将—哕哕—旂”),形成回环往复的韵律,强化了时间流逝的感受。 - 留白艺术:诗中未直接描写朝见的具体过程,而是通过等待的细节,引发读者对仪式场景的想象,余味悠长。 五、深层寓意:等待与希望 庭燎的燃烧与熄灭,可视为一种隐喻:它既是对时间的丈量,也是对君臣共同维系礼制的见证。暗夜终将过去,黎明的到来象征着秩序的重建与政治清明的期许。 总结:《庭燎》以简练的笔触勾勒出周代朝仪的庄重,通过时间与意象的递进,展现了礼仪之邦的精神内核。其语言质朴而意境深远,堪称《诗经》中“赋”体的典范之作。
00:00 / 03: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嘉佳2周前
《诗经·小雅·采菽》采菽采菽,筐之筥之。君子来朝,何锡予之?虽无予之?路车乘马。又何予之?玄衮及黼。觱沸槛泉,言采其芹。君子来朝,言观其旂。其旂淠淠,鸾声嘒嘒。载骖载驷,君子所届。赤芾在股,邪幅在下。彼交匪纾,天子所予。乐只君子,天子命之。乐只君子,福禄申之。维柞之枝,其叶蓬蓬。乐只君子,殿天子之邦。乐只君子,万福攸同。平平左右,亦是率从。汎汎杨舟,绋纚维之。乐只君子,天子葵之。乐只君子,福禄膍之。优哉游哉,亦是戾矣。 注释: 菽:大豆,泛指豆类。 筐、筥:方形容器为筐,圆形容器为筥,皆用于盛放物品。 君子:指诸侯。 路车:诸侯乘坐的马车。 玄衮:绣有龙纹的黑色礼服。 黼:黑白相间的花纹,指礼服上的装饰。 觱沸槛泉:涌出的泉水,象征诸侯朝见的盛况。 旂:绘有龙纹的旗帜。 赤芾:红色蔽膝,为诸侯服饰。 邪幅:绑腿布,象征礼仪。 殿:镇守。 绋纚:系舟的绳索,喻诸侯依附天子。 葵:通“揆”,度量、赏赐。 膍:厚赐。 戾:安定。 赏析:本诗描绘诸侯朝见周天子的场景,以“采菽”起兴,通过反复咏叹展现礼仪之盛、赏赐之隆。诗中“路车乘马”“玄衮及黼”等具体赏赐物品,体现天子对诸侯的恩宠;“其旂淠淠,鸾声嘒嘒”等句则以生动的视听描写渲染朝见仪仗的庄严。全诗通过诸侯的尊崇与天子的赏赐,强调礼制下的君臣和谐,寄托了对政权稳固、国泰民安的祈愿。《采菽》语言铺陈华美,重章叠句间强化礼乐文化的仪式感,是《小雅》中体现周代朝贡制度的代表性诗篇。
00:00 / 01: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嘉佳4周前
《诗经·小雅·鸿雁》是《诗经·小雅》中的一篇,全诗共三章,每章六句。以下是原文及简要解析:原文第一章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劳于野。爰及矜人,哀此鳏寡。第二章鸿雁于飞,集于中泽。之子于垣,百堵皆作。虽则劬劳,其究安宅?第三章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此哲人,谓我劬劳。维彼愚人,谓我宣骄。主旨与背景这首诗以鸿雁起兴,描写徭役之苦。周代统治者征召百姓服役,修筑城池或戍边,民众流离失所,如鸿雁迁徙般辛劳。诗中既表达了对贫苦民众(尤其是鳏寡孤独者)的同情,也暗含对统治者不体恤民情的批评。关键词句解析“肃肃其羽”:鸿雁振翅飞翔的声响,暗示迁徙的艰辛。“劬劳于野”:服役者在野外劳累奔波。“哀此鳏寡”:鳏夫寡妇等弱势群体更是困苦无依。“百堵皆作”:修筑城墙的劳役规模庞大。“谓我宣骄”:愚昧者反而批评劳苦者是在宣泄骄纵。艺术特色比兴手法:以鸿雁迁徙喻百姓流离,自然意象与人间苦难相呼应。对比鲜明:“哲人”与“愚人”的视角对比,凸显社会对劳役的不同态度。重章叠句:三章结构相似,通过重复与微变深化情感。影响与评价此诗被誉为“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典范,后世常以“鸿雁”象征流民之苦(如成语“哀鸿遍野”)。其写实风格与民本思想,体现了《诗经》关注现实的传统。
00:00 / 01: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嘉佳3周前
《诗经·小雅·瞻彼洛矣》 原文 瞻彼洛矣,维水泱泱。君子至止,福禄如茨。韠琫有奭,以作六师。 瞻彼洛矣,维水泱泱。君子至止,鞸琫有珌。君子万年,保其家室。 瞻彼洛矣,维水泱泱。君子至止,福禄既同。君子万年,保其家邦。 注释与赏析 主题与背景 这首诗以洛水起兴,描绘周王亲临洛水检阅军队的场景,旨在歌颂周王的武功与德行,强调其保家卫国的功绩。 洛水是周王朝的重要地域象征,可能与周王室的历史活动相关。 分章解读 第一章: “瞻彼洛矣,维水泱泱”:遥望洛水,水面广阔浩荡,以自然景象的宏大暗喻周王的威严。 “君子至止,福禄如茨”:周王莅临此地,福禄深厚如茅草屋顶般累积。 “韠琫有奭,以作六师”:周王佩带的刀鞘装饰鲜红,他调动六军,展现军事统帅的气魄。 第二章: “鞸琫有珌”:进一步描写周王佩刀的华美装饰,象征其权力与尊贵。 “君子万年,保其家室”:祝愿周王长寿,永保家族安康。 第三章: “福禄既同”:福禄汇聚于周王一身。 “君子万年,保其家邦”:再次强调对周王护佑家国的祈愿,升华至国家层面的颂扬。 艺术特色 重章叠句:三章结构相似,通过重复“瞻彼洛矣,维水泱泱”等句,强化场景的壮丽与情感的递进。 象征与隐喻:以“洛水”象征王朝根基,“韠琫”等服饰细节体现周王的威仪,“福禄”则暗含对国运昌隆的祝愿。 语言简练而庄重:用词古朴,符合《小雅》的典雅风格,凸显宗庙颂诗的仪式感。 历史意义 此诗反映了周代“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政治理念,通过军事检阅的场面宣扬王权至上,同时寄托了臣民对君主“保家邦”的期望。后世常将其视为颂扬君主武功与德治的典范之作。
00:00 / 01: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3: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
00:00 / 03: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2: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3: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