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确定性的时代,普通成年人如何实现二次成长? 小刘在深夜加班的间隙,突然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明天就要离开这家公司,我的履历上还能剩下什么?这个念头像一颗种子,在他心里悄悄发芽。接下来的几周,他发现身边越来越多的人都在经历类似的“觉醒时刻”——那位毅然离开互联网大厂去学陶艺的前同事,那个暂停升迁去gap year的学姐,还有决定举家搬到大理的朋友。他们都在做同一件事:二次成长。 人的第一次成长,是为了生存。我们按部就班地读书、工作、成家,活成别人期待的样子。而二次成长,是为了生活——在人生的中场,我们突然听见内心真实的声音,决定重新养自己一次。当AI开始取代重复劳动,当行业红利逐渐消失,我们突然意识到:过去的经验正在失效,未来的规则尚未书写。唯一确定的,就是不确定本身。 菊子在面对“艺术还是商业”的选择时,长达半年的田野调查给了她答案。在那些“最孤独、最寂寞的日子”里,她感受到强烈的不舒服。这种不舒服,比任何理性分析都更真实。这就是二次成长的核心:从计算“值不值得”,到感受“舒不舒服”。 连续创业者吴明辉提出了一个简单的思考公式:y=f(x)。y是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x是你拥有的资源,而f,才是真正的你——你的价值观、你看待世界的方式。 比如面对升职,如果你的f是追求安全感,你会接受;但如果你的f是将工作视为探索世界的方式,你可能会拒绝。了解自己的f,才能在纷繁的选择中保持清醒。 敦煌碧玥酒店创始人李易辰则用否定法寻找肯定——“不知道要什么的时候,就先想清楚不要什么。”不要成为失败者,不要做标准化产品,不要牺牲美学坚持。这些“不要”,最终勾勒出他想要的绿洲。 我们不必成为别人眼中的“成功人士”,二次成长的真谛,是做自己人生的“战略规划师”。不用急于求成,像农民耕耘土地一样,慢慢灌溉、适时休憩,在长期主义中沉淀力量;不用害怕未知,每一次小小的“出走与回归”,都是在积累对抗迷茫的底气。 二次成长不是推倒重来,而是在既有的人生基础上,为自己开辟新的可能。它不需要轰轰烈烈的告别,只需要在某个普通的日子,你决定倾听内心的声音,然后做出一个小小的改变。 人生的方向盘,始终在你手中。现在的你,比任何时候都更清楚要去哪里,以及为什么要去。 我是跨界山,一个连续跨行折腾18年,混成国企高管的中年耿直男。主业副业加投资,搞米路上不孤单。#人生感悟#人性#认知#思维#成长
00:00 / 03: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0: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16
00:00 / 01: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