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3
教育不是老师的独角戏,得“教”和“学”一起使劲才管用 常有人说“只要老师好好教,学生根本不用补课”,这话听着是想追求教育公平,其实是把教育想简单了,理解偏了。把孩子学得好不好全算在老师头上,就像觉得庄稼长得好只靠播种时用不用力,却忘了土壤肥不肥、种子壮不壮、天气顺不顺这些关键情况。 教学从来不是老师单方面灌输知识,得老师和学生一起参与、互相配合才行。老师就像引水的人,把知识的清泉引到每个学生跟前;但每个学生接收知识的“容器”不一样——有的是大口瓶子,主动接着、拼命吸收;有的是浅浅的盘子,再怎么努力接,装得也有限;还有少数孩子,不光把“瓶盖”关得紧紧的,甚至还“撑着伞”,根本不愿要知识,还可能打扰旁边想学习的同学。这“容器”的差别,就是孩子自己想不想学、有没有好的学习习惯,还有天生的资质基础。就算在同一个教室、听同一个老师讲课,每个孩子的差别从一开始就存在了。 把所有教育责任都推给老师,是懒得动脑子想问题。这其实回避了家庭影响、孩子自身条件、同学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些复杂因素,而这些因素凑在一起才是完整的教育环境。就像再厉害的厨师,也没法让不想吃饭的人觉得菜香;再优秀的教练,也没法让不肯摆臂跑步的运动员赢比赛。教育里“教”和“学”要连起来,得学生主动伸手配合,才能形成闭环。如果孩子心里没有想学习的念头,外面再多人想帮他、教他,也很难让他真正学进去。 说到底,教育的关键不是老师教了多少,而是学生真正学到了多少。老师最核心的任务,是勾起孩子对世界的好奇心,让他们主动愿意去“接”知识。当我们不再只盯着老师、苛责老师,而是转而培养和唤醒孩子自己想学、主动学的劲头时,可能才真正懂了教育,才是在真正推动教育公平。这事儿不光需要老师尽心尽力,根据每个孩子的情况因材施教,更需要家庭和社会一起努力,营造珍惜知识、鼓励探索的环境。 教育说到底就是老师和学生一起完成的“合唱”。只有老师教得热心,学生学得渴望,知识的“雨水”才能冲破那些看不见的阻碍,真正滋润每个正在成长的生命。
00:00 / 02: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2: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
00:00 / 00: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86
00:00 / 00: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79
00:00 / 00: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69
00:00 / 02: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