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3
“叫应帮解”构朳实践|家朳篇:从“水患”到“心安”——道路积水治理的民生答卷 “以前每到下雨天,这条路上的积水能没过脚踝,雨水再大点甚至连通行都成了问题,现在好了,水直接顺着新修的涵洞流走,我们通行有了保障!”7月的一场大雨过后,家朳村村民王大姐踩着干净的路面,对村里的“叫应帮解”机制赞不绝口。 家朳村8组的三岔路口是连接村主干道和4个村民小组的必经之路,由于地势低洼,加上路边排水沟和涵洞年久失修、杂草堵塞,每逢雨季就成了积水重灾区,最严重的时候积水又深,流速又快,不仅行人难走,连摩托车都容易打滑,根本没法通行,村民们怨声载道。 为深化落实“叫应帮解”社会治理工作机制,家朳村驻村工作队和网格员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群众走访,收集民情民意。在8组至11组内,群众呼声最高的便是解决三岔路口的积水问题,将群众意见汇总完后,组织召开工作队会议对此问题进行分析研判,最终定下方案:将排水沟两侧加固,修建涵洞,抬高进水口地势,防止积水再次淤积。驻村工作队随即向帮扶单位争取资金支持,半个月内完成了三岔路口的改造。 7月11日,几场大雨过后,村民们特意跑到三岔路口查看,只见雨水顺着加固后的排水沟和新修的涵洞快速排走,路面只有少量积水,不到半小时就渗干了。“太给力了!这下雨天出门再也不用愁了。”村民们的夸奖,成了对“叫应帮解”机制最好的肯定。 审 核:陈元元 作 者:陈浩林 编 辑:黄楠芳 千年银杏美丽构朳
00:00 / 00: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0
00:00 / 13: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3
00:00 / 06: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3: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1
大禹铸九鼎定九州,凿龙门锁蛟龙,你还知道哪些大禹治水的故事? 大约在公元前2123年,大禹出生于崇部落,相传母亲修己吞食薏苡仁后生下他。鲧受命治水,大禹自幼跟随父亲鲧辗转奔波,大禹也学到许多治理水患的知识,他常向部落中的老者请教经验。约公元前2098年,25岁的大禹见证父亲鲧治水九年无功,被舜帝处死。26岁的大禹继承父亲遗志,被舜帝任命继续治水。大禹对山川地理进行详细考察,规划治水方案。大禹带领民众开始大规模治水,他逢山开路,疏通水道,引洪水入海。大禹治水途中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大禹来到颍水,遇到蛟龙兴风作浪,他凭借智慧和勇气与蛟龙博斗,大禹制服蛟龙,将蛟龙锁进一口深井里,后人为纪念大禹功绩,在颍水岸边的禹州市修建禹王锁蛟井,今天依然存有遗迹。经过13年治理,大禹治水终于取得成功,百姓欢呼雀跃,大禹得到舜帝的嘉奖与重用。舜帝将部落联盟首领之位禅让给大禹。大禹指挥民众在他的封地夏地,也就是今天的禹州市建造都城。大禹在涂山召开诸侯大会,他手执玄圭站在台上,四方诸侯齐向大禹稽首施礼。大约公元前2068年,55岁的大禹收集天下青铜,铸造九鼎,九鼎象征九州,其中豫州鼎为中央大鼎。大禹巡视天下了解民生,加强对各部落的统治。大约公元前2062年,禹在会稽山召集诸侯,防风氏迟到被大禹处死。大约在公元前2055年,大禹在东巡途中,病逝于会稽,葬于会稽山。#大禹治水 #禹州#夏朝#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间故事
00:00 / 01: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44
00:00 / 01: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4: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2: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