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谁还没看这个动画?《采莲曲》的意境被狠狠拿捏了✅ 📜 古诗原文 采莲曲 (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 🌟 诗意解析 前两句聚焦视觉交融:采莲女的绿色罗裙与田田荷叶仿佛是用同一种料子裁剪而成,粉色的荷花朝着姑娘们的脸庞竞相绽放,人花相映,难分彼此。后两句则写场景的灵动变化:采莲女穿梭在荷塘中,身影与荷叶荷花交织,让人一时间找不到她们的踪迹;直到听到清脆的歌声传来,才猛然发觉原来有人在荷塘深处采莲,充满惊喜感。 🔍 关键词小课堂 • 罗裙:指用轻柔丝织品制成的裙子,是古代女子常见的服饰,这里代指采莲女,凸显其娇美灵动的形象。 • 一色裁:形容采莲女的罗裙颜色与荷叶颜色完全一致,仿佛是同一块布料裁剪而成,生动体现人景交融的和谐感。 • 芙蓉:即荷花,这里特指粉色的荷花,与采莲女的脸庞相互映衬,展现出鲜明的色彩美。 • 乱入:“乱” 并非混乱,而是指采莲女灵活穿梭在荷塘中的动态,“入” 则体现其融入荷塘景色的状态,凸显场景的灵动。 💭 互动思考 1️⃣ 色彩感知:诗中描写了哪些颜色?这些颜色搭配在一起,营造出怎样的画面氛围? 2️⃣ 写法分析:诗人先写 “看不见”,再写 “闻歌始觉有人来”,这种 “先藏后显” 的写法有什么妙处? 📝 参考答案 1️⃣ 诗中描写了绿色(荷叶、罗裙)、粉色(芙蓉、脸庞)两种主要颜色。绿色的荷叶与罗裙充满生机,粉色的荷花与脸庞娇美明艳,两种颜色搭配在一起,营造出清新明快、充满活力的画面氛围,仿佛一幅色彩鲜亮的江南荷塘采莲图。 2️⃣ 这种 “先藏后显” 的写法,首先通过 “乱入池中看不见” 制造悬念,让读者跟着诗人一起疑惑 “人在哪里”;随后 “闻歌始觉有人来” 解开悬念,用听觉的歌声引出视觉的人影,既突出了采莲女与荷塘景色的高度融合,又增添了场景的趣味性和惊喜感,让读者更有代入感。 💡 知识拓展 王昌龄是唐代著名诗人,有 “七绝圣手” 之称,他的诗歌不仅擅长描写边塞风光,也善于刻画江南水乡的细腻景致。 #幼儿古诗 #知识分享 #启蒙早教 #小学生 #语文
00:00 / 00: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0: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2
00:00 / 17: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
00:00 / 17: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3: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11: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58
00:00 / 00: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6
00:00 / 12: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00:00 / 04: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741
00:00 / 10: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7: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