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2: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30
《论语》宪问第十四第42章 子击磬(qìng ) 于卫。有荷蒉(kuì)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kēng) 乎! 莫己知也,斯已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 末之难 矣!” 今译: 有一天孔子在卫国,正在击磬。有一个挑着草筐子的隐士,从孔子家门口走过,说:“真有救世的诚心啊,这个击磬的人!”过了一会儿又说:“鄙陋啊,从那坚实的磬声可以听得出来。世人既然不赏识你,也就算了吧!《诗经》上说:‘遇到深水,就和衣涉水过去,遇到浅水就撩起衣裳涉水而过。’处世也应该这样,不要太固执。”孔子说:“这人这样果决,我对他也无可非难了!” 主旨: 荷蒉隐者讥讽孔子,孔子自表不忍忘却天下。 引述: 隐者和孔子,可能具有同样的济世心肠。只不过隐者认为自己比孔子聪明,知道浊世容不了这样的好心,因而明哲保身,以求全身而退。 孔子对隐者,并没有丝毫的责备。因为人各有志,必须互相尊重。同样的时代,不一样的心境。孔子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决心,隐者却知其不可而罢手。我们面对这两种不同的态度,究竟要选择哪一种,毕竟要看各人的修养,能不能忘世。能即成为隐士,不能便要仿效孔子。 生活智慧: (一)孔子的心,与天地同心。明知自己的身体力量十分有限,却坚持要发挥无限的精神力量。这种择善固执的态度,实在可钦可敬。 (二)遇到浅水,撩起衣裳,拉起裤管,便可以涉水而过。遇到水深过膝,反正非被水浸湿不可,干脆不撩也不拉,湿衣渡过。这种持经达变的应变态度,孔子十分了解。他主张坚持到底,却也尊重隐者的自求全身而退。 (三)只要果决地定下心来,各自坚持要走的道路,旁人实在不便置评,反正自作自受。这一点风度,孔子要比隐者高明得多。 建议: 凡事经过仔细思虑,决定之后,便要择善固执,不必由于他人的评论,而有所动摇。 #论语 #知行合一 #修身养性 #觉醒开悟
00:00 / 02: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0
00:00 / 01: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24
00:00 / 11: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8: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5
00:00 / 01: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00:00 / 00: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73
00:00 / 03: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
00:00 / 07: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
00:00 / 03: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0: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
00:00 / 06: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00:00 / 03: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