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7
#朋友#书籍#感悟 不让自己后悔就是最好的。 高中时, 我很好的朋友谈恋爱了,但是他们谈得虐心虐身的,我朋友有几次用小刀划自己手,我问她为什么这么做,她说能在痛中短暂忘记别的。我听她这么说就知道怎么回事了,说实活我真想打她一顿,为别人伤害自己一点也不值。我也把我的这些想法给她讲了,她说我能有你这样清醒就好了。听到着我开玩笑的跟她说,你是猪油蒙了心,太单纯了,坚强一点,我们现在以学业为重等等。我也知道,我只是旁观者清,嘴上说着理解她安慰她,实际上也代入不了她。在周假中,我偶然发现并买了一本书,叫《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在连续两天熬夜中,我看完了。其中让我感触最深刻的是:你可以爱一个人,但仍然选择离开,去到那个真正让你自由的地方,茁壮成长。里面女主人公的家庭是个很烂的家庭,父亲是偏执的疯子,对她各种思想控制,但也用自己的方式爱着女儿。而女主人公经历各种苦难也有了自己的思想,最终下定决心远离控制她的父母。从一些故事中看得出女主人公也爱着父母,但仍然远离。我觉得这很对,人成长就是要远离让自己痛苦、麻木的人和事。我想让我朋友远离痛苦,每天除了学习的烦恼不要再有其他的烦恼。所以我把这本书推荐给了我的这个朋友,她看后没说什么,我不知道她有没有懂我的意思。后来我想通了,为什么我觉得这是错的,非要改变别人的思想呢。我也因为这本书的评论很好而冲动购入,也因这本书很符合我的胃口,很符合现阶段鼓舞自己的需求,连续熬了两个晚上才看完的呀。在看的过程中我也痛苦,痛苦睡眠时间不足,痛苦上课会打瞌睡,痛苦眼镜度数又要上涨了,但我非但没有改正,还越看越起劲了。我只是觉得我的痛苦实际是快乐的。她应该也是吧。人必须要经历一些感受才能完整,我不是说早恋自残和熬夜娱乐就很好哈,我只是觉得到了那个年龄段,就有了那个年龄段的任务,就像被程序固定了一样。或许在经年以后,忽然想起这些事,会觉得自己真勇敢真性情,敢与他人制造羁绊,就敢承担流眼泪的风险。
00:00 / 00: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00:00 / 04: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3
00:00 / 00: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2
00:00 / 02: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04: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龙哥1周前
1. 破除‘必须被爱’的幻觉 人们常将爱视为一种权利,认为父母应无条件包容、伴侣应永远炽热、朋友应时刻支持。但宗萨仁波切指出,这种“必须”的期待是痛苦的根源。他强调,爱不是义务,而是他人自由选择的馈赠。例如父母的爱可能受限于自身经历,伴侣的爱可能随需求变化,朋友的陪伴可能因价值观分歧而淡去。接受这些无常,才能从“期待被爱”的枷锁中解脱。 2. 关系的本质是价值共鸣 关系的维系并非依赖道德绑架,而是基于双方的自由选择与价值共振。父母持续的爱需要修行,伴侣长久的付出需要智慧经营,朋友的留存需要共同成长。例如职场中,专注提升自身价值的人自然吸引资源;亲密关系中,相互滋养的双向流动才是持久之道。真正的自由,是清醒认识到关系的脆弱性,同时保有随时转身的勇气。 3. 自我价值的本自具足 许多人将“被爱”等同于存在价值,认为只有获得他人认可才有意义。宗萨仁波切指出,这种活法如同将命运权柄拱手相让,他人态度稍有波动便陷入自我怀疑。真正的觉醒是看清:你的存在本身就是宇宙最庄严的宣告,无需依赖外在评价。当停止伸手讨爱,转而向内耕耘心田,才能触碰到自由的本质——不因父母的局限而失落,不因伴侣的变化而崩溃,不因朋友的离开而绝望。 4. 真正的强大是接受可能性 宗萨仁波切提出,真正的强大是敢于对自己说三句话:“我可能终身不被任何人深爱,我接受这个可能性,这不妨碍我好好活着”。这种接受并非妥协,而是超越二元对立的智慧——他人的爱如同山间清泉,若执意持碗接取,难免因溅洒而怨怼;不如亲手开凿心井,饮自己酿造的甘霖。最高级的活法是将自己活成完整的圆,无需他人补全残缺,亦无需跪着乞求施舍。 #一定要看到结尾 #治愈系 #宗萨仁波切 #闺蜜 #龙哥的魔法
00:00 / 01: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240
00:00 / 09: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