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1: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
00:00 / 03: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0
00:00 / 02: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81
00:00 / 01: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6
00:00 / 00: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55
阳光3605月前
海岱惟青州,面山负海古诸侯,信美东方第一州,青州。 相传,大禹治水后把天下分为九州,何谓九州?“九州”最早见于《禹贡》(《尚书》中的一篇),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科学价值很高的地理著作。书中记载的九州分别为豫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冀州、兖州。 “海岱惟青州,嵎夷既略,潍淄其道。”那么,青州又在哪?“海”指渤海,“岱”指泰山,“嵎夷”指中国东方的边地,“潍”和“淄”指山东的潍河和淄河。答案已经呼之欲出了,《禹贡》中的“青州”指的是泰山以东的山东半岛。 如今的山东省有一座县城,传承了古青州的千年文脉。自两汉到明代初年,青州市一直是山东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贸易中心,有着12年国都、1065年省级政治文化中心、1606年郡府治、2200多年县治的历史。这座有7000余年发展史、5000余年文明史的古城,留存的许多遗迹默默讲述着往昔的辉煌。 作为一座县级博物馆,青州市博物馆在众多强手中脱颖而出,于2008年成为首批83家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唯一的县级综合性博物馆,馆藏文物超5万件,其中一级文物3000余件,包括明代状元卷(赵秉忠状元卷)、北魏佛像等珍贵文物,2008年获评“国家一级博物馆”,2017年成为AAAAA级旅游景区,并多次获得科普教育、文化交流等领域的奖项。 #青州博物馆 #范公亭 #南阳河 #青州青州青州青州 #青州已过万重山
00:00 / 00: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69
洛阳“天下之中”的核心表述源于其地理居中、交通枢纽与文化正统地位,历朝历代核心表述如下: 先秦时期:地理与天命的双重定位 - 《尚书·禹贡》:将天下划分为“九州”,洛阳所在的豫州居于九州中心,称“河南豫州,为九州之中”,奠定地理“天下之中”的理论基础。 - 《周礼·考工记》:提出“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明确都城需建在“天下之中”,为洛阳作为都城提供礼制依据。 - 《史记·周本纪》:记载周公旦“营成周洛邑,以此为天下之中也,诸侯四方纳贡职,道里均矣”,强调洛阳居中便于诸侯朝贡,兼具政治与交通优势。 秦汉时期:正统与交通的强化 -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娄敬劝刘邦定都关中时称“洛阳东有成皋,西有殽黾,倍河,向伊洛,其固亦足恃”,侧面印证洛阳“天下之中”的战略要地属性。 - 东汉班固《两都赋》:称洛阳“处乎土中,平夷洞达,万方辐凑”,将其“天下之中”的地位与王朝正统性绑定,强调“洛阳者,天地之所合,四时之所交,风雨之所会,阴阳之所和”。 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核心 - 三国魏曹丕《定都诏》:“昔者,舜受禅于文祖,光武践祚于鄗南,此皆先代圣主,居土中而治天下者也。”以洛阳为“土中”(天下之中),彰显曹魏政权的合法性。 - 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描绘洛阳“方三百步,旁开四门,门有三道,谓之九轨。中有重楼,高十丈,号曰永宁寺塔……京师东西二十里,南北十五里,户十万九千余”,展现其作为“天下之中”的都城繁华与文化凝聚力。 隋唐时期:盛世的“天下中心” - 隋代:隋炀帝营建东都洛阳,称其“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陆通,贡赋等”,明确洛阳居中便于掌控全国,成为大运河的中心枢纽,“天下之舟船所集,常万余艘,填满河路”。 - 唐代李白《明堂赋》:“帝车回指,华盖前行。臻于洛汭,观乎明堂。”以洛阳为“帝车所指”的天下中心,唐玄宗时洛阳为东都,与长安并称“两京”,史称“洛阳雄帝宅,函谷壮皇居”。 宋以后:文化记忆与正统象征 -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评价洛阳“挟崤渑之阻,当秦陇之襟喉,而魏赵之走集也”,虽北宋定都开封,但洛阳仍被视为“天下之中”的文化正统所在,二程理学在此兴起,称“洛邑为天地之中,四方必宗焉”。 - 明清时期:虽都城北移,但洛阳“天下之中”的文化符号延续,顾炎武《历代宅京记》称“洛阳为天下之中!#洛阳
00:00 / 00: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1
00:00 / 01: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0
00:00 / 03: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814
00:00 / 01: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175
00:00 / 10: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