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5: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00:00 / 00: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00:00 / 02: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
欣赏唐诗。这首诗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借秋亭夜雨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在寂寥中对远隔重城的朋友的思念之情。 诗的意思:竹坞干净无尘,傍水的骆氏亭清幽洁净,寄宿在这里,不禁思念起隔着重重城池远在长安的朋友。深秋的天气阴沉沉,推迟了寒霜的来临,听见枯荷上一片错落有致的声响,才知道下起雨来了。 李商隐这首诗抒写对朋友的思念,也寄予了他自己的身世冷落之感。全诗以景寄情,寓情于景,用墨简练,用竹坞、亭槛、流水、枯荷等极其普通的景物,勾勒出清幽绝妙的意境,并且把作者对崔雍、崔衮兄弟丧父之悲的同情以及诗人自己的寂寥之感含蓄地传递出来。 首句交代夜宿骆氏亭。面对清幽宁静的竹坞、水槛之境,诗人思绪万千,对友人的相思之情油然而生。次句写相见之难、相隔之远,怀友情深。诗人因景色幽静而生相思之情,又因相思之情无法排遣而更加烦闷。末尾两句暗藏作者整夜未眠、枯坐至天亮,意味深长。末句“留得枯荷听雨声”是神来之笔,写诗人的心情变化过程。在这寂寥幽静之地,四处无人,幸得有枯荷上的雨声在与诗人为伴。一个“留”字可见诗人乍听之下的惊喜。转念想到在这寂静无人之夜,只有枯荷为伴又更觉孤独凄凉,一声声雨声似滴在作者心上,以声衬静,更觉孤寂,诗中有画,诗中有声,画声融情,寄怀之意,全在言外。 这首诗虽然写秋亭夜雨之后景,但它却是一首抒情诗。“宿骆氏亭”所见所闻是“寄怀”的凭借,“相思”二字是诗真,后两句暗藏彻夜不眠之意,思友之情暗寓其中,以景寄情,寓情于景。诗的意境清秀疏朗,而蕴涵其中的心境又是极为深远的。 #每日古诗词 #中华文化传承
00:00 / 01: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39
少儿学唐诗 渭城曲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 前两句:以景衬情,营造送别氛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是典型的 “乐景写哀情”。早晨的细雨洗去尘埃,旅店的青砖、路边的柳树都显得格外清新明亮 —— 这样明快的画面,却反衬出送别时的不舍:美好的景致留不住友人,反而更显离别之怅惘。 “柳色新” 的 “柳” 是核心意象,既呼应了 “折柳送别” 的传统,又以柳树的生机,暗喻对友人前路的祝福,情感细腻而含蓄。 2. 后两句:以语抒情,道尽离别深意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是全诗的 “诗眼”,没有华丽的辞藻,却用最朴素的劝酒语,写出了最深沉的牵挂: “更尽一杯”:不是简单的劝酒,而是希望通过这一杯酒,再多留友人片刻,将未尽的话语、未说的祝福,都融入酒中; “西出阳关无故人”:是对友人前路的担忧 —— 过了阳关,便是茫茫西域,再无熟悉的亲友相伴,这句直白的提醒,将送别时的不舍、牵挂与担忧,推向了顶点。 三、创作背景与诗歌地位 1.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王维送别友人 “元二使”(“二使” 是官职,具体人名不详)前往安西都护府(今新疆库车一带)时所作。安西是唐代边疆重镇,路途遥远且多风沙,王维以诗赠别,既表达友情,也暗含对友人旅途的关切。 2. 文学地位 它是 “边塞送别诗” 的代表作,将 “送别” 与 “边塞” 的苍茫感结合,突破了传统送别诗的缠绵,多了一份开阔; 因意境优美、情感真挚,唐代以后被改编为古琴曲《阳关三叠》(“三叠” 指将后两句反复咏唱三次,强化情感),成为中国古典音乐与诗歌结合的经典案例,流传至今; 诗中的 “渭城”“阳关”“柳” 等意象,也成为后世送别诗的常用符号,影响深远。
00:00 / 02: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0: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46
00:00 / 02: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1: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