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6: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5
**道德经第十四章** **原文**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译文** 看不见的称为“夷”(无形),听不到的称为“希”(无声),抓不住的称为“微”(无质)。这三者不可追问究竟,故融合为“道”。它之上不显光明,之下不显晦暗,连绵不绝却不可名状,最终回归于虚无。这便是无形状的形状、无实体的形象,称为“恍惚”。迎面不见其头,追随不见其尾。把握亘古之道,驾驭当下万物。能通晓万物本源,便是掌握了道的纲纪。 **解析** 1. **道的超验性**:道超越感官(视、听、触)与逻辑(不可追问),是宇宙无形、无声、无质的本源,破除人类对“实体”的执念。 2. **有无的辩证**:“惚恍”并非虚无,而是“无”中生“有”的混沌状态,暗含宇宙创生的原初动力。 3. **时间与永恒**:“执古御今”揭示道的永恒性——古与今在道中统一,唯有回归本源,方能应对万变。 4. **终极认知**:人类对真理的探索需超越表象,直面不可言说的“空性”,方接近道的本质。 #宇宙本源 #终极真理 #超越自我 #道家空性 #内在觉醒
00:00 / 05: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0: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5
读书笔记 ‖ 《道德经》第14章 它看不见 听不见 摸不着 但却是实际存在的 “视之不见,名曰夷; 听之不闻,名曰希; 博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为道纪。” 这一章老子是在给我们描述道体的样子。 先看原文意思:本章提到的 夷 希 微 都是对道的抽象而言, 夷是指无色, 希是指无声, 微是指无形, 我们无法区分这色声形, 所以混而为一,他向上既不光亮,向下也不晦暗, 而芸芸众目会按照规律自动复归于原始的状态, 这是一种的状态,看不到它来,也看不到它走。 我们只守着真正的大道,来驾驭今天遇到的事情,才能知古通今,这就是道德规律。 老子在这一章是说, 形而上的实存之道,和我们日常的感知是不一样的。 它是抽象的, 它没有形体, 也没有声音, 因此老子说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博之不得, 又说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这些都是在告诉我们到超越了我们的感官认知, 所以他不可思议,但它并非空无所有, 只是道不是普通意义的物, 突破了我们日常认知中的各种界限。 而我们把握着这个早已存在的道, 去驾驭现代的具体事物, 了解原始的宇宙,这叫做道德规律。 你所遇到的每一件事情,每一个人背后都有一个道的存在,遵道而行则万事可成,逆道而行,则不可知。 #读书 #学习 #笔记 #女性智慧 #道德经 @抖音小助手
00:00 / 01: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1: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视之不见】道德经14章 【原文】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 jié),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jiǎo),其下不昧(mèi)。绳绳(mǐn mǐn)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译文]看它看不见,把它叫做“夷”;听它听不到,把它叫做“希”;摸它摸不到,把它叫做“微”。这三者的形状无从追究,它们原本就浑然而为一。它的上面既不显得光明亮堂;它的下面也不显得阴暗晦涩,无头无绪、延绵不绝却又不可称名,一切运动都又回复到无形无象的状态。这就是没有形状的形状,不见物体的形象,这就是“惚恍”。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前头,跟着它,也看不见它的后头。把握着早已存在的“道”,来驾驭现实存在的具体事物。能认识、了解宇宙的初始,这就叫做认识“道”的规律。 【昭度昭语】感悟 [太阳]大道的本体是空无一物的 。看到的一切的物质界,在彰显和表现道,却不是道德本身 。 大到无外是道 小到无内也是道 。 [玫瑰]再小的个体也具有道性 ,所以每一个人都是具足圆满的。 大小企业它的发展阶段都要经历 相似是的问题 和路径。所以说历史是惊人的相似 文化的导入不是因为企业的大小,人数的多少 而是因为你要不要 做好。 #万人共读道德经 #郑州禅修 #登封禅修 #昭度生活 #昭度研学禅修《觉行方略》
00:00 / 01: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道德经》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 听之不闻,名曰希; 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Latidos del Vacío 《虚空脉动》 Invisible como el viento que acaricia el almendro 无形如轻抚杏枝的风, Inaudible como el mantra del Bodhi en silencio 无声如菩提默念的经。 Intangible como el sueño que se escapa al despertar 无质如苏醒即逝的梦, Tres misterios fundidos en el Tao ancestral 三昧交融太古大道中。 Luz en las alturas, sombra en el suelo 高处有明光,低处生玄影。 Sin nombre ni forma, vuelve al vacío 无名亦无相,复归于虚空。 ¿Dónde empieza? ¿Dónde acaba? 始端何处寻,终焉何方觅。 El camino antiguo nos hace eternos 吾身即天地,古道烙永恒。 Esencia que fluye en mis venas 道韵流转于血脉之中, Raíz del universo en cada arena 尘沙一粒见大千迷踪。 Siguiendo tu sombra que nunca se alcanza 追逐影子却遥不可及, En el no-ser encuentro mi esperanza 无我之相寻道缘匆匆。 Rostro sin facciones en el espejo del río 河面如明镜,倒映无相颜。 Espalda que se pierde en el horizonte frío 天际如寒穹,湮灭无形影。 ¿Dónde empieza? ¿Dónde acaba? 始端何处寻,终焉何方觅。 El camino antiguo nos hace eternos 吾身即天地,古道烙永恒。
00:00 / 01: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本章是随着修行中功态的进步,而对道有了更进一层的感悟。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原始的道体,我在第一章中就直接向读者讲述清楚了。但是《道德经》原著是随着修行者的感悟向问道者一层层铺开的。所以大家在看了第一章中解释的道体后,对本章就很容易理解了。道的原始能量态,因为能量较高而不以固体或液体的状态存在,它是以气态或者各类微离子或者其他物质放射出的能量互相辐射、互相混融在一起形成的。修炼者可以在入定时清楚地感觉到它的存在,但没有办法向别人讲述,所以在此说视之不见先取名叫夷;听而不闻取名叫希;触摸不到取名叫微。这些对道的感觉是从人后天的感观上讲的,实际上道、体混融为一,所以说这三种感觉不可以追根溯源。“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接下来的这段文字,仍然是对道体的描述。道中之阴阳,阳气稍盛似明亮却又不是平常的明亮;阴气较盛之时,有点昏暗却又不似平常的暗昧不明,好像有个提纲挈领的规律,像要抓牢的一根绳子,却又说不清楚。这种感觉没弄明白又散开了到了什么也没有的状态了。这种没有物的物,没有形状的形状,恍恍惚惚,迎着它找不到它的起点,随着它找不到它的终点。以上这些通过另一种文字形式对道体的描述,与《道德经》第一篇本人对道体的解释是完全一致的,只是角度不同;同本书第四章初见道时的感觉类似。“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只是随着修行层次的深入,比第四章初见道时对其有了更深层次的感觉却又更加地无法讲清楚,才讲出了上面这一段更加晦涩的文字。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通过在道中的这种修行经历,修行者似有所得却无法讲清楚。但比较清楚的一点,就是上文我说的,形而上的道与形而下的器在运用着一个统一的规律,即:宇宙是一,规律是一。所以作者虽然无法将形而上的道及其所得准确地描述给不修炼的人。但它告诉我们,根据形而上的道和它在上古演化万物的规律,可以掌握驾驭今天这个形而下的器用的世界。能知道过去的一切是怎样开始的,是怎样在道中演化的,那就是大道创造这个世界的纲领#道德经的奥秘
00:00 / 05: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3: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2
00:00 / 01: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2: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
00:00 / 00: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