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4
00:00 / 26: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1
00:00 / 01: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3
00:00 / 14: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
00:00 / 02: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74
00:00 / 01: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75
00:00 / 04: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8
揭秘被地方志书屡屡记载的湘西蛊婆 他们真的被冤枉了一生一世 蛊婆,苗语叫扒妻,若是男人放蛊,则叫巴勾,巴勾扒妻,都是大家最恨的,他们和仙娘不同,仙娘因以她的神性为人们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神秘问题而备受尊重,获得了较高的社会地位;蛊婆却因相传“放蛊害人”而为人所唾弃,乃至孤立、隔绝。那么,大千的物质世界当中,是否有巴勾扒妻以放蛊害人的群体存在呢?他们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他们是不是真的被冤枉了一辈子呢?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个话题。 “草鬼婆”是湘西民间对蛊婆的称呼,“草鬼”是像野草一样遍布野外无人理睬的地位极其低下的野鬼。湘西苗族人认为蛊婆是放蛊害人、施巫作邪、半神半鬼的邪恶女性,是对社会生存构成威胁的危险因子,是必须躲避、孤立、隔绝的对象。 在湘西,蛊婆放蛊害人的传说很多。清光绪《乾州厅志》卷七有载:“苗妇能巫蛊杀人,名曰‘放草鬼’。遇有仇怨嫌隙者放之,放于外则虫蛇食五体,放于内则食五脏。” 苗族文化名人沈从文对家乡的巫蛊之事亦有描述。“善蛊的通称‘草鬼婆’,蛊人称‘放蛊’。放蛊的方法是用蛊类放果物中,毒蛊不外蚂蚁、蜈蚣、长蛇,就本地所有且常见的。” 《永绥厅志·卷六》的记录,真蛊婆目如朱砂,肚腹臂背均有红绿青黄条纹;真蛊婆家中没有任何蛛网蚁穴,而该妇人每天要放置一盆水在堂屋中间,趁无人之际将其所放蛊虫吐入盆中食水;真蛊婆能在山里作法,或放竹篙在云为龙舞,或放斗篷在天作鸟飞,不能则是假的。所有的真蛊婆被杀之后,剖开其腹部必定有蛊虫在里面。 查阅资料,阿鹏哥还发现,《楚南苗志》对湘西苗族巫蛊的记载特别详细。 记载说,在湘西,习蛊与放蛊者多以苗族女性为主。它的蛊术通过秘密传授而得,可以施放于人,致人生病,若不及时救治则能致人死亡。解救的办法是通过占卜或访查找到施蛊的人并让其解除蛊毒,或杀施蛊者,病人也能得救。如施蛊者被杀后病人得愈,则施蛊者亲属甘心承认。否则,病人家属需赔偿被杀一方人命钱,才得善罢甘休。习蛊者若不对人放蛊,就必须对牲畜草木施放,否则会难受到极点乃至自杀。 《乾州厅志》对湘西苗族蛊婆养蛊、施蛊细节也做了进一步的补充。具体来说,蛊婆养蛊需用一小瓦罐养细虾数只,放在屋内床下或山上偏僻之处,如果瓦罐被人发现和焚烧,蛊婆也会因此丧命。蛊婆可以伸出一、二、三、四不同数量的手指进行放蛊,伸出一根指头所放出来的蛊最容易解除,而伸出四指放出的蛊则不能解除。#知识点亮她 #湘西 #湘西蛊婆 #赶尸
00:00 / 08: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7
00:00 / 01: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36
00:00 / 06: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18
00:00 / 11: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
00:00 / 00: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6
00:00 / 04: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1: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91
00:00 / 01: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67
00:00 / 03: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98
00:00 / 06: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1
00:00 / 01: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