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铁论·卷五》孝养 第二十五 文学曰:“善养者不必刍豢也,善供服者不必锦绣也。以己之所有尽事其亲,孝之至也。故匹夫勤劳,犹足以顺礼,歠菽饮水,足以致其敬。孔子曰:‘今之孝者,是为能养,不敬,何以别乎?’故上孝养志,其次养色,其次养体。贵其礼,不贪其养,礼顺心和,养虽不备,可也。易曰:‘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禴祭也。’故富贵而无礼,不如贫贱之孝悌。闺门之内尽孝焉,闺门之外尽悌焉,朋友之道尽信焉,三者,孝之至也。居家理者,非谓积财也,事亲孝者,非谓鲜肴也,亦和颜色、承意尽礼义而已矣。”   丞相史曰:“八十曰耋,七十曰耄。耄,食非肉不饱,衣非帛不暖。故孝子曰甘毳以养口,轻暖以养体。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无端絻,虽公西赤不能以为容。无肴膳,虽闵、曾不能以卒养。礼无虚加,故必有其实然后为之文。与其礼有余而养不足,宁养有余而礼不足。夫洗爵以盛水,升降而进粝,礼虽备,然非其贵者也。”   文学曰:“周襄王之母非无酒肉也,衣食非不如曾皙也,然而被不孝之名,以其不能事其父母也。君子重其礼,小人贪其养。夫嗟来而招之,投而与之,乞者由不取也。君子苟无其礼,虽美不食焉。故礼主人不亲馈,则客不祭。是馈轻而礼重也。”   丞相史曰:“孝莫大以天下一国养,次禄养,下以力。故王公人君,上也,卿大夫,次也。夫以家人言之,有贤子当路于世者,高堂邃宇,安车大马,衣轻暖,食甘毳。无者,褐衣皮冠,穷居陋巷,有旦无暮,食蔬粝荤茹,膢腊而后见肉。老亲之腹非唐园,唯菜是盛。夫蔬粝,乞者所不取,而子以养亲,虽欲以礼,非其贵也。”   文学曰:“无其能而窃其位,无其功而有其禄,虽有富贵,由跖、蹻之养也。高台极望,食案方丈,而不可谓孝。老亲之腹非盗囊也,何故常盛不道之物?夫取非有非职,财入而患从之,身且死祸殃,安得膢腊而食肉?曾参、闵子无卿相之养,而有孝子之名;周襄王富有天下,而有不能事父母之累。故礼菲而养丰,非孝也。掠囷而以养,非孝也。”   丞相史曰:“上孝养色,其次安亲,其次全身。往者,陈余背汉,斩于泜水;五被邪逆,而夷三族。近世,主父偃行不轨而诛灭,吕步舒弄口而见戮,行身不谨,诛及无罪之亲。由此观之:虚礼无益于己也。文实配行,礼养俱施,然后可以言孝。孝在实质,不在于饰貌;全身在于谨慎,不在于驰语也。” #知识分享 #涨知识 #汉朝 #经济 #盐铁会议
00:00 / 15: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
《吕氏春秋·离俗览第七》第五篇《适威》全文全译 逐句解释 五曰:先王之使其民,若御良马,轻任新节,欲走不得,故致千里。善用其民者亦然。民日夜祈用而不可得,苟得为上用一,民之走之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其谁能当之?《周书》曰:“民,善之则畜也,不善则雠也。”有雠而众,不若无有。厉王,天子也,有雠而众,故流于彘,祸及子孙,微召公虎而绝无后嗣。今世之人主,多欲众之,而不知善,此多其雠也。不善则不有。有必缘其心,爱之谓也。有其形不可谓有之。舜布衣而有天下,桀,天子也,而不得息,由此生矣。有无之论,不可不熟。汤、武通于此论,故功名立。古之君民者,仁义以治之,爱利以安之,忠信以导之,务除其灾,思致其福。故民之于上也,若玺之于涂也,抑之以方则方,抑之以圜则圜;若五种之于地也,必应其类,而蕃息于百倍二。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身已终矣,而后世化之如神,其人事审也。魏武侯之居中山也,问于李克曰:“吴之所以亡者何也?”李克对曰:“骤战而骤胜。”武侯曰:“骤战而骤胜,国家之福也,其独以亡,何故?”对曰:“骤战则民罢,骤胜则主骄。以骄主使罢民,然而国不亡者,天下少矣。骄则恣,恣则极物;罢则怨,怨则极虑。上下俱极,吴之亡犹晚。此夫差之所以自殁于干隧也。”东野稷以御见庄公,进退中绳三,左右旋中规。庄公曰:“善。”以为造父不过也。使之钩百而少及焉。颜阖入见,庄公曰:“子遇东野稷乎?”对曰:“然,臣遇之。其马必败。”庄公曰:“将何败?”少顷,东野之马败而至。庄公召颜阖而问之曰:“子何以知其败也?”颜阖对曰:“夫进退中绳,左右旋中规,造父之御,无以过焉。乡臣遇之,犹求其马,臣是以知其败也。”故乱国之使其民,不论人之性,不反人之情,烦为教而过不识,数为令而非不从,巨为危而罪不敢,重为任而罚不胜。民进则欲其赏,退则畏其罪四。知其能力之不足也,则以为继矣。以为继,知,则上又从而罪之,是以罪召罪。上下之相雠也,由是起矣。故礼烦则不庄,业烦则无功五,令苛则不听,禁多则不行。桀、纣之禁,不可胜数,故民因而身为戮六,极也,不能用威适。子阳好严七,有过而折弓者,恐必死,遂应猘狗而弑子阳,极也。周鼎有窃曲八,状甚长,上下皆曲,以见极之败也。#文脉里的中国
00:00 / 13: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古文观止》打卡Day181|贾谊论 读《贾谊论》,如见苏轼以“怀才不遇、郁郁而终”为媒抒“自用其才”之怀,字里行间满是对“所取者远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必有所忍”的深刻洞见,对“志大量小、才高识浅”的人生反思,更有对“审时度势、善处穷通”的处世倡导,道尽宋代士人“鉴古知今、洞察治道”的襟怀,以及对“才尽其用、志得事成”的人生追求。 ✅ 开篇破题:以“才用之辨”立根基 文章以“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起笔,先点出“有才易、用才难”的核心矛盾,继而抛出“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的核心观点——非文帝不能用,实贾生不能用文帝,既交代史论的创作核心,又奠定全文惋惜警策的基调,更埋下“以忍待时、以智用才”的脉络,开门见山且发人深省。 ✅ 中间析理:以“分层论证”明本质 文中紧扣“贾生不遇之因”展开多重铺陈,深化论证内涵:一是援引圣贤明准则——举孔子历试诸侯、孟子不忍弃君之例,阐明君子用世当“勤以得君、厚以事君”的道理;二是剖析时势论客观——绛侯、灌婴等高祖旧将与文帝情同骨肉,贾生一介洛阳少年欲一朝改旧谋新,实为难事;三是直指自身批局限——批判贾生“狷介之操”,遇挫则萦纡郁闷、自伤哭泣,不善处穷且缺乏隐忍等待之智。在“明准则、论时势、批局限”的系统阐释中,直指“用才之本在识时,成事之要在量度”的本质,逻辑严密且说服力强。 ✅ 结尾立论:以“才德相济”升主旨 文末以“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收束,点出“史论”的核心意义——不仅是对贾谊个人悲剧的复盘,更是对人才立身用世之道的昭示。既呼应开篇“自用其才”的观点,又将“用才之术”升华为“才德相济、忍待其时”的人生坚守。结尾由贾谊的成败延伸至对“君臣相得”的思考,既收束前文对准则、时势、局限的铺陈,又将“个人用才”转化为“君臣相契、才尽其用”的价值倡导,尽显士人洞察人才规律、心系治世宏图的风骨,余韵悠长且意味深远。
00:00 / 09: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读书 老子#道德经 帛书 德经 第《39》 章 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夫是以侯王自谓曰:孤、寡、不谷,此其贱之本与非也?故致数誉无誉。 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硌硌若石。 释义:所以保持尊贵,要以低贱作为根本,保持崇高,要以卑下作为基础。所以王侯以“孤”“寡人”“不谷”来自称,这不正式是以贱为根本吗?所以,招来太多的赞美,就等于不是赞美。 因此不要追求做尊贵的玉石,而愿做坚实的石头。 君王作为天下百姓听从并效法的对象。更应持守正德。天地正德表现为清宁,君王正德表现为“贵高”。之所以为贵,是因为得到百姓的推崇;之所以为高,是因为得到百姓的拥戴。所以君王以“孤”“寡”“不谷”为自称,以示与最下贱者同心同德,更不会遗弃任何人。天地覆载万物无所遗漏;君王托庇百姓无所遗漏,如此方为有德之君。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命商鞅主持了秦国的变法。之前秦国几乎所有的爵位都是世袭制的,但是在商鞅变法之后,秦国爵位不再靠血统世袭,而是要靠军功来夺得。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这一条政令实现了老百姓心中“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的理想,打破了阶层固化。于是自商鞅起,张仪、范雎、吕不韦、李斯等名臣辈出,开放的秦国也由此而走向全盛。后世有学者评价说:“凡在秦掌握政权之有名者,大都来自异邦。且有由微贱出身者”。正因为秦国照顾到了最底层的民众,给了他们向上晋升的通道,于是得到了底层民众乃至他国之民的大力支持,最终异军突起,成功消灭六国,统一了中国。 美玉,质地精美而数量稀少,称颂的人很多,却只能被极少数人把持赏玩。石头,质地粗糙数量众多,没有什么人称颂。却人人可以取用,利泽天下人,是做只照顾极少数人利益的美玉,还是做照顾天下人利益的石头?答案显而易见。 人人都能得到的好处,也就不会觉得有多可贵了。空气、水、食物、阳光,没什么人去赞美它,但这种不赞美本身就是最大的赞美。因为他们才是真正做到与下、贱同德,所以真正的君王一定是和敛其光,玄同于尘,平易近人的,而非高高在上,脱离根本。#老子 #国学文化 #朗诵
00:00 / 04: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00:00 / 01: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0
00:00 / 01: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00:00 / 04: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道德经第十四章** **原文**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译文** 看不见的称为“夷”(无形),听不到的称为“希”(无声),抓不住的称为“微”(无质)。这三者不可追问究竟,故融合为“道”。它之上不显光明,之下不显晦暗,连绵不绝却不可名状,最终回归于虚无。这便是无形状的形状、无实体的形象,称为“恍惚”。迎面不见其头,追随不见其尾。把握亘古之道,驾驭当下万物。能通晓万物本源,便是掌握了道的纲纪。 **解析** 1. **道的超验性**:道超越感官(视、听、触)与逻辑(不可追问),是宇宙无形、无声、无质的本源,破除人类对“实体”的执念。 2. **有无的辩证**:“惚恍”并非虚无,而是“无”中生“有”的混沌状态,暗含宇宙创生的原初动力。 3. **时间与永恒**:“执古御今”揭示道的永恒性——古与今在道中统一,唯有回归本源,方能应对万变。 4. **终极认知**:人类对真理的探索需超越表象,直面不可言说的“空性”,方接近道的本质。 #宇宙本源 #终极真理 #超越自我 #道家空性 #内在觉醒
00:00 / 05: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0: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54
本章是随着修行中功态的进步,而对道有了更进一层的感悟。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原始的道体,我在第一章中就直接向读者讲述清楚了。但是《道德经》原著是随着修行者的感悟向问道者一层层铺开的。所以大家在看了第一章中解释的道体后,对本章就很容易理解了。道的原始能量态,因为能量较高而不以固体或液体的状态存在,它是以气态或者各类微离子或者其他物质放射出的能量互相辐射、互相混融在一起形成的。修炼者可以在入定时清楚地感觉到它的存在,但没有办法向别人讲述,所以在此说视之不见先取名叫夷;听而不闻取名叫希;触摸不到取名叫微。这些对道的感觉是从人后天的感观上讲的,实际上道、体混融为一,所以说这三种感觉不可以追根溯源。“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接下来的这段文字,仍然是对道体的描述。道中之阴阳,阳气稍盛似明亮却又不是平常的明亮;阴气较盛之时,有点昏暗却又不似平常的暗昧不明,好像有个提纲挈领的规律,像要抓牢的一根绳子,却又说不清楚。这种感觉没弄明白又散开了到了什么也没有的状态了。这种没有物的物,没有形状的形状,恍恍惚惚,迎着它找不到它的起点,随着它找不到它的终点。以上这些通过另一种文字形式对道体的描述,与《道德经》第一篇本人对道体的解释是完全一致的,只是角度不同;同本书第四章初见道时的感觉类似。“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只是随着修行层次的深入,比第四章初见道时对其有了更深层次的感觉却又更加地无法讲清楚,才讲出了上面这一段更加晦涩的文字。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通过在道中的这种修行经历,修行者似有所得却无法讲清楚。但比较清楚的一点,就是上文我说的,形而上的道与形而下的器在运用着一个统一的规律,即:宇宙是一,规律是一。所以作者虽然无法将形而上的道及其所得准确地描述给不修炼的人。但它告诉我们,根据形而上的道和它在上古演化万物的规律,可以掌握驾驭今天这个形而下的器用的世界。能知道过去的一切是怎样开始的,是怎样在道中演化的,那就是大道创造这个世界的纲领#道德经的奥秘
00:00 / 05: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1: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799
00:00 / 12: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道德经解读 #传统文化 #国学文化这段经文的核心张力在于:它用否定式语言描述了一个无法描述的本体,却最终指向了最具体的实践。其精妙之处在于三个核心悖论: 一、 感知的悖论:“无”是更高级的“有” “微”、“希”、“夷”看似描述“道”的缺失(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实则定义了其超越感官的普遍存在。这并非空洞的无,而是蕴含无限可能性的“潜在之场”。正如磁场无法被直接感知,却能精确支配铁屑的排列;“道”虽无法被感官捕捉,却是万物生灭运行的绝对基准。这种“无”比任何具体“有”更具奠基性。 二、 状态的悖论:“恍惚”是精确的混沌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揭示道体超越二元对立。这种“忽恍”态并非认识不清,而是本源实在的固有样态——如同物理学中的量子叠加态,在未被观测时同时包含多种可能性。正是这种非确定性的混沌,孕育出宇宙万象的精确规律。“无状之状”正是生成万有的元程序。 三、 实践的悖论:“执今”方能通古今 “执今之道”是理解全章的关键转折。它蕴含两层深意: 1. 道的当下性:永恒之道必须通过当下时空显现自身。如同海水的潮汐规律,只能通过此刻的波浪来把握。 2. 认知的路径:我们无法直接认识远古之道,但通过充分理解当下现象背后的规律(御今之有),反而能更真切地把握亘古常新的道(知古始)。 这三大悖论共同指向一个结论:真正的永恒(道)恰恰流动在每一个当下瞬间之中。那些追求玄远境界者,反而可能错过了道在当下的显现。所谓“道纪”,正是教导我们:在呼吸间觉察阴阳转换,在事态变化中体悟消息盈虚——这比任何对“恍惚”的抽象思辨都更接近道的本质。 这种思维模型在现代依然深刻:量子场论中的基态真空(类似“无物”),蕴含着产生粒子的无限潜能;生态系统中的平衡(“绳绳不可名”),无法简单定义却真实存在。理解这些,正是“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的科学实践。
00:00 / 07: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论语学而篇第8章君子不重则不威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通达了就不固陋,立身行道要以忠信为本,与朋友交往讲究志同道合,有了过错不要怕去改正。 本章孔子从立身态度,为学方法,人伦基础,交友标准,对待错误等五个方面强调养成君子的方法。孔子为什么把这几件事看得这么重呢?是因为这几件事太考验人性,试问普天之下又有几人能时刻保持庄重理性?时刻保持忠实守信?时刻保持择善而交?时刻保持逢错必改?一般人坚持一两天甚至一两月都可以,但要经年累月坚持就太难了,人最难战胜的,往往就是他自己,非理性始终是我们人性的弱点,不下非常之功是难以做到的。下面我们来进一步理解这几句话。 第一句,君子不重则不威。成为君子圣贤是儒家的毕生追求,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的威仪体现在你庄重言辞上,体现在你沉稳的举止中,儒家知识分子是要出来做官的,只有庄严持重才能体现出朝廷的威严和官员的威仪,古代官员一言可以定人生死,说话办事必须格外小心,所以古代衙门设有庄严肃穆牌匾,时刻提醒官员处理政务要格外谨慎,提醒百姓办理事务要格外尊重。即使在今天,是否沉稳持重仍然我们判断一个官员有没有修养,一个人可不可靠的基本前提。 第二句,学则不固。有了上述庄重的态度,做起学问来我们自然就会严肃对待,也会持之以恒,多闻阙疑,多见阙殆,有了学识我们就能够避免固陋狭隘,看问题会通达很多,做事情会灵活很多。思想有了深度,本领自然就增强了。 第三句,主忠信。忠信是人伦之本,当以大义为基,贵在身体力行,这是儒家核心道德,前面我已有多次阐述,这里不重复。 第四句,无友不如己者。在坚持忠信为本的基础上,我们还应选择志同道合的人交往,交益友,却损友,什么是益友?《论语.季氏篇》子曰:友直,友谅,友多闻。什么是损友?子曰: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良禽须择木而栖。古语云,以势相交者,势尽则损,一损俱损,以利相合者,利尽则散,一散俱散。以大义相交者方成其久远,历史上有管鲍之交,有桃园结义,这就是我们交友的典范。 第五句,过则勿惮改。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改过是对自己某些的行为的否定,知错立改不能拖,切勿委过于人,切忌文过饰非。闻过不改,则为恶日甚,为道日远;闻过能徙,则为善日臻,为道日近,人生在世就是在不断地改过自新中前进的。#哲学人生 #经典诵读
00:00 / 07: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