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周易》 世间万物,无不在阴阳交替中运行——白昼与黑夜、得到与失去、喜悦与悲伤。人生亦如此,没有永远的顺境,也没有永恒的逆境。 我们总渴望一帆风顺,厌恶挫折与失败。后来才明白,正是那些低谷,让我们学会沉淀;而那些高光时刻,若不保持清醒,反而可能成为陷阱。阴阳交替,本是天道;悲欢离合,才是人生常态。 人生路上,有人遇挫即溃,有人却能在风雨中扎根。区别就在于,前者抗拒变化,后者接纳并成长。真正的智慧,不是逃避黑暗,而是在黑暗中点燃一盏灯;不是拒绝低谷,而是在低谷里修炼一颗更强大的心。 同样一场雨,农人欢喜,行人烦恼;同样一段经历,有人抱怨命运不公,有人感恩成长馈赠。 世界本无绝对的好坏,一切取决于我们如何看待。若以仁心观世,处处是温暖;若以智慧察物,事事有启迪。人生最大的自由,不是改变环境,而是调整心境。 真正的成熟,是学会与无常共处,在动态中寻找平衡。不因顺境狂妄,不因逆境颓丧,在起落浮沉中,修一颗如如不动的心。 人生如四季,有春生夏长,也有秋收冬藏。阴阳流转,本是自然;悲欣交集,才是完整。愿我们都能—— ✅ 在顺境中沉淀,不骄不躁; ✅ 在逆境中扎根,不怨不弃; ✅ 在无常中修得一颗平常心,活出从容自在的人生。 #国学文化 #周易 #易经智慧 #儒释道 #顺境逆境
00:00 / 00: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02
00:00 / 01: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3
00:00 / 01: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3
00:00 / 02: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2
00:00 / 02: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0
00:00 / 01: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5
00:00 / 03: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742
00:00 / 00: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682
00:00 / 00: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215
00:00 / 00: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683
00:00 / 00: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5
00:00 / 00: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960
00:00 / 00: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27
00:00 / 01: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0: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627
00:00 / 00: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38
00:00 / 00: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4
玉成451311月前
“一阴一阳之谓道”对道的误解有多深 “一阴一阳之谓道”出自《周易·系辞上》,是孔子通过《周易》对道的规律性的总结。此“道”指的是宇宙间事物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和法则,然而,它忽略了道生万物这一本源性的根本。这句话反而成为中国古代哲学描述道的重要命题,却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道的真正内涵。 对于道的实现,孔子提倡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方式来达成。尽管他感叹“朝闻道,夕死可矣”,表达了对“道”的极度重视和追求,但孔子不认可老子所教的以德进道,认为“道”对于人而言主要是指“仁道”。然而,仁只是德的五个分支之一,处于阴阳二之后,需阴阳和合、五德合归于德一才能回归大道。对于大道化生万物和万物逆反回归大道的路径,孔子缺乏深刻认知,这自然加大了他修道的难度。 反观老子的名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这是告诉我们:大道从空无中化生出蕴藏德一之气,德一之气渐而分化出阴阳二,在阴阳之中又各有德一能量。这种阴阳会同德一能量之三,化生出宇宙万物。万物都是阴阳的统一体,而阴阳统一的万物中,都是由德一能量居中制约其生成与消亡。结合“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这明确说明大道的运转规律,遵从阴阳往复的正弦S曲线模式。正弦曲线折叠起来就是阴极阳生、阳极阴生的太极模式,参考天地四时寒暑变化,则可以理解为圆周运动。弱者是指万物赖以生成的德性,虽看不见摸不着,但以数字一为德的象征,它与阴阳共同构成三生万物。尽管人们看不见德性的存在,在数字中一也是最小的数,看似柔弱,但它却是大道制约万物成败的关键,无人能例外。这两段话将大道的运转规律、运转模式和万物本源讲得非常全面。 孔子作为圣人,对道的认知本就不够全面。汉武帝则逼着董仲舒之流为了文化霸权,将道学理论进一步扭曲,肆意封杀和篡改道学经典,极力打压道德文化的传播,导致道学被迫转入山林。张道陵不得不成立学派来传承道学,而儒家则嘲笑“道家崇尚自然和无为而治”,全然不知“文景之治”背后的真正原因。改良儒学的欲望与汉武帝的霸治一同崛起,他们对道学的误导也日益偏激。 及至魏晋时期,玄学创始人王弼开始对改良儒学篡改道学经典、误导人们学道的行为据理力争,提出了“以无为本”“崇本息末”“崇本举末”的本体论思想,并形成了“以无为本”的哲学体系。尽管没有类似马王堆的出土文物为证,但对于儒学论道中舍本逐末的做法,王弼....
00:00 / 04: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00:00 / 01: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9
00:00 / 00: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