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7
00:00 / 00: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5: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3: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师说》唐·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00:00 / 03: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论语》季氏第十六第9章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今译: 孔子说:“生来就知道的是上等资质的人,经过学习而知道的是次一等资质的人;遇到困难然后才苦学的是更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却依然不学,这种知识不多的人是最下等的了。” 主旨 孔子论述个人天赋资质不同,勉励弟子努力向学。 建议: 学习是终生的事情,一日都不可松弛。 必须养成每天学习的良好习惯,以免落伍。 引述: 生来就知道的,称为“生知”。学了才知道的,叫作“学知”。遭遇困难,觉得有必要才苦学的,便是“困知”。一旦知道了,都是学有所得的人。只要不断求取上进,那就“人人皆可以为尧舜”。 最可怕的是,即使有困难,也不想学习。这种甘心愚蠢的人,当然是最下等的了。 生活智慧: (一)生来就知道的,居于先天的智力。学而知之和困而学之,则属于后天的努力。天生聪明的,固然十分可喜。值得我们互相勉励的,应该还是后天的学习。 (二)明白事理,加强品德修养,是知的目的。如果学习的结果,不能明白事理,或者明白事理,却无法增进品德修养,我们就认为和没有学一样。 (三)聪明的人,更加需要学习。因为一看就明白,往往只看到表面;一听就知道,常常只听到片面的道理。这种聪明反被聪明误的现象,令人惋惜,却时常出现。 #论语 #修身养性 #国学智慧 #知行合一
00:00 / 01: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8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韩愈《师说》)
00:00 / 02: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
00:00 / 04: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1: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3: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学习孔子智慧。述而篇第七之二十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什么意思呢 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并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因为热爱古代文化,勤奋敏捷地去追求知识的人。”逐句解析:“我非生而知之者”孔子否认自己天生具备知识,强调知识并非与生俱来。这体现了他谦逊的态度,也反驳了当时可能有人认为他是“天才”的看法。“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好古”:指热爱古代的文化传统,包括周礼、先王之道、经典文献等。孔子认为古代(如西周)的礼乐制度、道德智慧值得学习。“敏以求之”:强调以勤奋敏捷的态度去探求知识。“敏”既指行动上的积极,也指思维上的灵活。深层含义:强调后天学习:孔子认为知识需要通过主动学习获得,否定“生而知之”的迷信,呼应了《论语》中“学而不厌”“发愤忘食”等思想。学习方法论:“好古”体现了他对历史经验的重视,主张“温故而知新”。“敏求”则强调学习需持之以恒、高效实践,如“学而时习之”。教育意义:孔子以此言勉励学生,知识要靠努力积累,普通人也能通过勤奋成为智者。现代启示:即使天赋普通,只要对某一领域充满热爱(“好古”),并以专注高效的态度投入(“敏求”),就能取得成就。这种观点至今仍适用于学习和职业发展。
00:00 / 01: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0: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00:00 / 00: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9
琼谣6天前
凡我所失,皆非我所有。凡我所求,皆受其所困。万物皆为我所用,而非我所属。大道至简,无欲则刚,无为则无所不为。 世人痛苦的根源从来不是失去,而是错把拥有当成了生命的全部。人生最大的牢笼从来不是外界的限制,而是“必须拥有”的执念。《道德经》有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人总在追求外在物质的路上奔波劳碌,得到时患得患失,失去时痛彻心扉,总是被困在“占有”的执念里。 于是经历了各种求不得、怨憎恨、爱别离,就开始产生了大量的执念,开始执着于钱、执着于名、执着于爱,被永远填不饱的欲望所控制,把名利、情感、物质都系在心上,如同给自己套上无形的枷锁,越想握紧,越被勒得喘不过气。 而觉悟的开始,正是承认“万物非我所属”的真相,不是失去了什么,而是本就不该以“拥有”定义归属的意义。真正的自由,从不是“拥有”多少,而是能放下多少“执念”。当你不再把自我价值系于外物,便不会在“得失”中颠簸。 当你明白万物只是“借你一程”,而非“归你所有”,便会在得失中生出从容。“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不被欲望驱使的清醒。“无欲”不是无追求,而是“剔除贪念”后的纯粹。这份通透从不是向外求来的恩赐,而是向内关照的顿悟。 你的力量从不在“占有”里,而是在你“放下执念”的清醒里,藏在与自己和解的自治里。人生这场修行,终究是与自己的“执念”过招。读懂了“万物为我所用,而非我所属”的智慧,才能在得失流转中站稳脚跟,在世事变迁里守住本心。 能拯救你的从来不是外物,而是那个终于学会放下的自己。#人生智慧#情感共鸣
00:00 / 00: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