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19
《子不教父之过》 “子不教父之过”‌这句话出自《三字经》,原句为“养不教,父之过”,意思是父母只供养儿女而不教育,是父母的过错‌ 1。这句话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指出父母在子女教育中的责任和作用。 历史背景和由来 “子不教父之过”这句话源自《三字经》,是中国传统的童训读物。它通过简短的句子传达了深刻的教育理念,强调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寓意和现代启示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是孩子接触的第一个小社会,父母的行为和态度会深刻影响孩子的性格和行为习惯。父母有责任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和教育资源,包括道德教育、知识传授和生活技能的培养等‌ 父母的责任‌: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和监护人,父母需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是否得当。父母的行为和态度对孩子的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2。现代启示‌: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竞争的加剧,孩子们面临着更多的诱惑和挑战。父母需要更加注重家庭教育,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等‌ 具体例子和故事 ‌a.家庭教育的影响‌:许多“富二代”“星二代”“官二代”因为家庭教育不当,出现了极端行为和社会问题。这些现象表明,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榜样作用对孩子的影响深远‌ b.家庭教育的成功案例‌:一些家庭通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培养出了优秀的孩子。这些家庭的父母通常情绪稳定、积极进取,为孩子创造了充满爱与支持的生活环境‌ #文脉里的中国 #抖音花式讲书大赛 #抖音读书日 书日#中国礼仪 #中国礼仪典故
00:00 / 01: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
00:00 / 08: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9
00:00 / 06: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83
00:00 / 06: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00:00 / 09: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545
读书对育儿到底有什么用?一位二胎宝妈的反思与实践 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同时也是深耕育儿领域多年的博主,我常常收到这样的疑问:“你读了那么多育儿书,真的能教好自己的孩子吗?” 今天,我想结合自己的经历和科学育儿的底层逻辑,好好聊聊这个话题。 先讲个我自己的故事。老大小时候,我痴迷于各种 “睡眠训练法”,捧着《实用程序育儿法》严格执行 “哭声免疫法”。有天深夜,一岁的他哭了快半小时,我咬着牙没进去,直到听到他哭到窒息般的呜咽,我猛地推开门,看到他满脸泪水、小手紧紧抓着床单的样子,心像被撕裂了。那一刻我才明白,书上的方法是工具,但孩子不是机器,他的情绪和需求才是最该被看见的 “说明书”。 后来老二出生,我读了《游戏力》,学着和他玩 “怪兽抓人” 的游戏,可他有次突然崩溃大哭,我才发现自己只顾着 “执行游戏”,却没注意他那天在幼儿园被同学抢了玩具,情绪早已积压。我放下书本,把他抱在怀里,听他断断续续地说完委屈,他才慢慢平静下来。这件事让我深刻意识到:育儿书是地图,不是导航;是参考,不是标准答案。 育儿的核心是 “理解与回应”,而不是 “照本宣科”。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有不同的气质类型、敏感期和成长节奏。你读的育儿书可能基于某类孩子的普遍规律,但你的孩子可能是 “慢热型”“高敏感型”,硬套方法只会水土不服。 那育儿书的价值在哪里?它像一面镜子,照出我们的惯性模式。我曾在《父母的语言》里学到 “3T 原则”,却在辅导孩子写作业时,忍不住吼出 “你怎么这么笨”。事后反思,我才发现自己复制了童年时被父母否定的模式 —— 这就是育儿书的意义:它让我们觉察到自己的 “自动化反应”,从而有机会做出改变。 育儿书的知识,需要在实践中 “试错 - 调整 - 再试错”。我学《正面管教》的 “积极暂停角”,第一次设置时,孩子非但不买账,还把角里的玩偶全扔了。后来我和他一起布置,加入他喜欢的恐龙贴纸,他才愿意在情绪激动时主动过去。这个过程,就是把书本知识转化为亲子默契的关键。 真正的科学育儿,是 “育儿育己” 的双向成长。我读《认知觉醒》时,学到 “元认知”概念,开始反思自己对孩子发火的瞬间:“我为什么会生气?是孩子的行为,还是我对他的期待过高?” 这种自我觉察,让我从 “被情绪驱动的妈妈”,变成 “能管理情绪的妈妈”。孩子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表达情绪,我们之间的冲突少了大半。 #亲子沟通#辅导作业被逼疯的家长#育儿教育
00:00 / 05: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0
00:00 / 02: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2
00:00 / 01: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