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2: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3: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61
菊花从不是单一维度的“节令之花”,它藏着华夏文明千年的审美积淀与精神内核,值得被剥离刻板标签,看见其多元价值与深厚底蕴。 它是风骨之花,非唯有东篱采菊的隐逸。从屈原“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洁身自好,到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泊从容,再到黄巢“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的豪迈气魄,菊花早已超越植物本身,成为文人墨客寄托气节、抒发胸臆的载体——它迎寒而开、不与春芳争艳,是“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的坚韧,是历经风霜仍守本心的品格象征。 它是实用之花,非止于观赏之姿。作为药食同源的瑰宝,中医视其为“清热明目、疏风解毒”的良品,可入茶、可入药、可入馔;现代研究亦证实其含黄酮类、挥发油等有益成分,兼具养生价值。从古代的食疗方到如今的菊花茶、菊花糕,它早已融入日常,成为滋养生活的实用草木。 它是文化之花,非局限重阳一隅。菊花文化贯穿华夏千年:唐时宫廷赏菊成风,宋时菊展盛极一时,明清时花艺栽培更趋精妙;它是“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代表着文人雅士的审美追求;更在民俗中承载美好寓意——除了重阳节赏菊、插菊的习俗,它还象征着长寿、吉祥,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许。 菊花从不是“小众的节令花卉”,而是兼具精神风骨、实用价值与文化厚度的华夏符号。它在寒风中绽放的,是不卑不亢的生命力;在岁月中沉淀的,是跨越时空的文化共鸣。愿我们再提及菊花,能看见它不止于重阳的绚烂,更看见它流淌在民族血脉中的精神力量。
00:00 / 00: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0: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5
00:00 / 03: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5
#dou上热门 马兰花是内蒙古自治区的省花(区花),同时也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区花及银川市的市花。这种植物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和独特的文化象征意义,成为蒙古高原的重要自然与文化符号。 马兰花耐干旱、耐盐碱,能在贫瘠的蒙古高原环境中蓬勃生长。其根系呈“蜈蚣式”结构,可扩展成大面积植物群落,叶片表面的蜡质层和沟槽结构能反射紫外线并收集晨露,展现了卓越的生存智慧。 部分种子可休眠数十年后仍能萌发,如腾格里沙漠边缘曾发现休眠27年的活种子。 早在4000年前的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中,陶器残片上已出现马兰花图案;匈奴黄金饰物和《敕勒歌》中均有其身影,被游牧民族视为神圣的“草原信使”。 代表内蒙古人民的豪放、自由与不屈不挠的精神,与草原游牧文化的坚韧性格相契合。 叶子可制成天然捆绳(如包粽子、绑螃蟹),老根用于制作环保刷具。 种子可入药,植株还能吸附火箭燃料残留物,应用于航天城生态修复。 每年5月至6月,内蒙古鄂托克前旗等地超过10万亩野生马兰花盛开,形成紫色花海,吸引大量游客。当地还举办“马兰花节”等主题活动,进一步推广其文化影响力。 马兰花不仅是内蒙古自然生态的典型代表,更是融合了历史、文化与实用价值的多元符号,深刻诠释了草原文明的坚韧与浪漫。
00:00 / 00: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