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13
00:00 / 01: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45
00:00 / 01: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通过帮助他人让世界变好,真正的伟大是善良 巴菲特在退休感言中强调“通过帮助他人让世界变好,真正的伟大是善良”,这一观点与佛教“慈悲为怀、普度众生”的核心理念高度契合,具体可从以下三个层面展开分析: 一、价值内核的共通性:超越功利,关注他人福祉 巴菲特将成功定义为“帮助他人让世界变好”,而非财富积累或权力获取。他通过捐赠99%的资产、投资可再生能源对抗气候危机、资助乡村学校教育等行动,践行“财富的意义在于造福人类”的信条。这种超越个人利益的利他主义,与佛教“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菩萨行完全一致。佛教强调“布施”(放下身外之物甚至生命去帮助他人),认为帮助他人是积累福报、净化心灵的过程,而巴菲特则将其视为人生价值的终极度量。 二、实践路径的相似性:从个体到社会的善意传递 巴菲特在感言中提到“善良无需成本,却无比珍贵”,鼓励人们通过微小善举(如一个电话、一顿晚餐)传递情感复利。这种“平凡中的伟大”与佛教“日行一善”的实践观高度一致。佛教认为,慈善不仅是物质援助,更是精神慰藉(如用佛法智慧开导他人),而巴菲特也强调“施比受更有福”,认为帮助他人能带来内心的满足与宁静。例如,他通过盖茨基金会对抗疟疾,拯救数百万生命,这种“以善行影响世界”的行动,与佛教“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对所有众生无条件慈悲)的教义如出一辙。 三、精神境界的趋同性:平等观与超越性 巴菲特在感言中特别指出“董事长和清洁工在人格上平等”,呼吁尊重每一个体。这种平等观与佛教“众生平等”的理念完全一致。佛教认为,无论人类、动植物,甚至草木国土,皆有佛性,应被平等对待。巴菲特则通过行动践行这一观念:他拒绝投资烟草股(守住良知)、在股东大会上以“相声式问答”传递信任,这些行为都体现了对人性尊严的尊重。此外,佛教强调“因果报应”,认为善行会带来福报,而巴菲特也认为“帮助他人是社会复利的开始”,两者均将利他行为视为一种长期投资,最终会以某种形式回馈自身或社会。 结语:跨越领域的智慧共鸣 巴菲特的退休感言与佛教理念在利他主义、平等观和超越性上形成了深刻共鸣。无论是佛教徒通过修行和慈善“照亮他人人生”,还是巴菲特通过财富分配和商业实践“让世界变好”,两者都指向一个共同目标:通过善意传递,构建更和谐的社会。这种跨越宗教与商业领域的智慧交融,启示我们:无论身份如何,每个人都能以自己的方式践行善良,成为推动世界向善的力量。 #巴菲特 #巴菲特退休感言
00:00 / 01: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1: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5: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