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
00:00 / 00: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
00:00 / 07: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1: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医护人员遇到辱骂时,可以通过以下方式保护自己: 保持冷静和理智 • 在面对辱骂时,首先要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冲动回应,因为冲动可能会使情况恶化,让自己陷入更危险的境地。 避免单独接触 • 如果可能,尽量不要与辱骂者单独相处,可向同事、保安或其他在场人员寻求帮助,增加安全保障。 保持安全距离 • 与辱骂者保持适当的身体距离,防止其突然出现攻击行为而自己无法躲避,同时也避免给对方造成肢体冲突的误解。 沟通技巧 • 用平和、专业的语气与对方沟通,尝试了解其不满的原因,表达自己愿意帮助解决问题的态度。避免使用刺激性的语言,以免进一步激怒对方。 • 如果对方情绪过于激动,无法进行理性沟通,可暂时停止对话,告知对方等其情绪稳定后再进行交流。 寻求支持 • 及时向医院的相关部门,如医务处、护理部、保卫科等报告情况,寻求组织的支持和帮助。这些部门会采取相应的措施,如调解、安保防护等,来保护医护人员的安全和权益。 • 告知家人和朋友自己的遭遇,从他们那里获得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 保留证据 • 如果有条件,可以通过录音、录像等方式记录下辱骂的过程和场景,为可能的后续处理提供证据。但要注意不要让对方察觉到,以免引发更激烈的反应。 法律途径 • 如果辱骂行为严重,对自己的身心健康造成了较大伤害,或者构成了侮辱、诽谤等违法行为,可在医院相关部门的协助下,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如向公安机关报案、提起民事诉讼等。 #你问我答 #围观 #医护人员辛苦了 #培训 #维权
00:00 / 01: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
医疗纠纷知识201:如何破解把违法问题降格为技术过失的套路? #医疗纠纷律师 #医疗纠纷知识 #患方经验宝库 #医疗纠纷治理的法技分理 #医疗事故律师 在医疗纠纷中,患者和家属常常面临一个令人愤怒的现象:明明是医疗机构或医务人员的违法违规行为导致了严重后果,却被“巧妙”地包装成“医护个人技术过失”,从而逃避法律追责。 大家好,这里是天斗医号患者权利保护组,患方依法维权理论策略中心。我是北京的医疗纠纷律师宋中清。 这种套路不仅损害了患者的权益,也助长了医疗行业的乱象。今天,我们就来揭露这些常见的“降格”套路,帮助大家擦亮眼睛,避免被蒙蔽! 套路一:把“图利过度医疗”说成“诊疗方案选择” 过度医疗是典型的违法违规行为,比如不必要的检查、高价药品的滥用等。然而,一些医疗机构会辩称这是“诊疗方案的选择问题”,甚至声称“医生出于谨慎考虑”。这种说法试图将明显的经济利益驱动行为,降格为“技术判断失误”,从而逃避追责。 如何应对? 患者可以要求医疗机构提供诊疗依据,并对比行业规范。如果发现明显超出常规的诊疗行为,应及时向卫生行政部门投诉或寻求法律帮助。 套路二:将“无资质人员行医”伪装成“团队协作” 一些医疗机构为了节省成本,会安排无资质的实习人员或非医师岗位人员独立行医。一旦出现问题,他们往往会辩称这是“团队协作中的分工”,试图掩盖无资质行医的违法事实。 如何应对? 患者有权要求查看医务人员的执业资质证明。如果发现无资质人员独立行医,应立即固定证据(如录音、录像),并向相关部门举报。 套路三:把“超范围执业”解释为“技术探索” 部分医生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超出执业范围开展高风险手术或治疗。一旦出事,医疗机构可能会以“医学技术探索”为借口,试图将违法行为合理化。 如何应对? 患者可以查询医生的执业范围(通过卫健委官网),若发现超范围执业,可直接向卫生监督部门举报。 套路四:伪造病历,掩盖“无权行医”或“骗取知情同意” 伪造、篡改病历是医疗纠纷中的常见手段。例如,医生未取得患者知情同意就进行手术,事后却伪造签名;或者将无权行医的行为通过病历“合法化”。 如何应对? 患者和家属应第一时间封存和复印全部病历,并申请笔迹鉴定或电子病历溯源。法律明确规定,伪造病历的行为将加重医疗机构的责任。 套路五:将“管理责任”推给“个人过失” 许多医疗事故的背后是医院管理漏洞…
00:00 / 03: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