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3: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0
00:00 / 01: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4: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1
00:00 / 05: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2: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3
00:00 / 02: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2: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
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矣。这是曾子讲治国者务必“天下为公”的一句话。 曾子在这句话前引用《诗经》里的一句话:“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提醒在高位的人,要注意自己的德行,不可以不慎重。 朱子解释说,“赫赫师尹”的“师尹”,就是“周太师、尹氏也”。“太师”和“尹氏”,为周朝的两个官名,都是很显赫的官职。因为显赫,所以“民具尔瞻”,百姓都在瞻仰着他们。巍峨的南山,岩石是那么的高峻,显赫的太师和尹氏,人们都在瞻仰着他们。所以讲,“有国者不可以不慎”。 朱子进一步解释说,“言在上者,人所瞻仰,不可不谨”。在高位的治国者,大家都瞻仰他们,不可以不谨慎。所以李世民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治国必须谨慎,服务百姓。 《诗经》里也说,“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深渊。”这才是一位治国者应持的治国态度。像夏桀、商纣、周幽王之类的治国者,有所偏私,结果只能“为天下僇矣”。“僇”在这里,当杀戮讲。朱子解释说,“若不能絜矩,而好恶殉于一己之偏,则身弒国亡,为天下之大戮矣”。“辟”,即偏私。“一己之偏”,必然导致身弒国亡,其言下之意,治国者务必“天下为公”,不“辟”,方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治国者。
00:00 / 01: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0: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
中庸2年前
《大学》第三十章 原文:《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矣。 《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宜监于殷,峻命不易。” 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译文:《诗经》说:“使人心悦诚服的国君啊,是老百姓的父母。”老百姓喜欢的他也喜欢,老百姓厌恶的他也厌恶,这样的国君就可以说是老百姓的父母了。 《诗经》说:“巍峨的南山啊,岩石耸立。显赫的尹太师啊,百姓都仰视着你。”统治国家的人不可不谨慎。稍有偏颇,就会被天下人推翻。 《诗经》说:“殷朝没有丧失民心的时候,还是能够与上天的要求相符的。请用殷朝作个借鉴吧,守住天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就是说,得到民心就能得到国家,失去民心就会失去国家。 评析:在“家天下”的封建时代,官员总是以民之父母自居,“爱民如子”是他们奉行的官箴。于是“父母官”的遗风数千年来盛传不息,以至于在当今社会依然能够感受得到。细想一下,古代社会的历史更替直至最后的消亡,其关键就在于为政者本末倒置,颠倒了自身与老百姓的关系。 其实,官员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为民众服务,是人民的公仆,是人民的儿子,竭诚为民谋利,体现的是一片赤子之心。#弘扬国学经典文化 #每天学习一点点 #中华传统文化 #尊重传统文化
00:00 / 00: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00:00 / 00: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0: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8
00:00 / 01: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8
00:00 / 01: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