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2: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2
00:00 / 02: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2: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125
00:00 / 21: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32
各位朋友,今天我们聊一段“废墟里长出奇迹”的经济史——日本战后从焦土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起伏之路。这段历史或许能为中国当下的发展,提供一份带着温度的参考。1945年8月,日本投降时,国土满目疮痍:工厂炸毁、铁路瘫痪、港口淤塞,四分之一的国民无家可归。更棘手的是,海外千万日侨归国,粮食仅够维持正常需求的六成,通货膨胀率飙升至300%。但就是这样一个“除了渴望富裕一无所有”的国家,用了二十年,完成了从“废墟”到“经济奇迹”的逆袭。原力是什么?是全民对富裕的渴望。 战后日本,主妇省下半块豆腐钱存银行,工人自愿加班研究技术,学生放学去工地搬砖贴补家用。这种刻进民族基因的“拼命”,让日本用十年时间修复了基础设施,二十年实现了工业体系重建。1960年,池田勇人政府推出“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目标十年内让国民收入翻番。这不是简单的数字游戏——高速公路网铺向全国,新干线“子弹头”列车跑起来,东京奥运会的烟花照亮了新建的国立竞技场。普通人的生活肉眼可见地改善:1960年代,黑白电视机走进千家万户,洗衣机、冰箱成为“三大件”。这背后,也有我们熟悉的身影——京瓷正是1959年创立,靠生产电视机显像管的陶瓷绝缘件,在这场“家庭电器化”浪潮中站稳了脚跟。但高速增长的列车不会永远顺风顺水。1971年“尼克松冲击”来袭:美国单方面放弃美元金本位,日元被迫从360日元兑1美元升值到308日元。依赖低价出口的日本企业傻了眼——要么降价丢利润,要么升级提质量。结果呢?索尼推出随身听,本田研发低油耗汽车,原本靠“便宜”吃饭的工厂,硬是逼出了“高附加值”的本事。紧接着1973年石油危机爆发,原油价格暴涨四倍,企业订单锐减、成本飙升。但日本企业没躺平:丰田搞出“精益生产”降损耗,三菱研发节能机床,连家庭都开始普及“省电指南”。危机过后,日本不仅没垮,贸易顺差反而扩大,成了全球制造业的“质量标杆”。不过,硬币总有另一面。当日本汽车占美国市场20%、半导体占全球一半时,日美贸易摩擦爆发了。美国挥舞关税大棒,逼迫日元继续升值、开放市场。这段历史提醒我们:高速增长终会过去,如何在“做大”后“做稳”,如何在开放中守住核心利益,考验着每个国家的智慧。回望日本这五十年,我们能读到什么?其一,国民的奋斗精神是根基——无论多难的起点,“想变好”的渴望能迸发惊人能量;其二,危机是转型的催化剂——尼克松冲击击#稻盛和夫#金手指胶带
00:00 / 04: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1: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3
00:00 / 00: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