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6: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14
00:00 / 11: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1: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2: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0: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3: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8
#永嘉玄觉大禅师:#禅教圆融的千古觉者 永嘉玄觉(665-713),字明道,俗姓戴,浙江温州瑞安帆游乡人,唐代禅宗史上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他以“一宿觉”的千古公案名垂禅史,以禅教圆融的思想体系开拓佛法新境,更以“佛法在世间”的实践智慧,为禅宗世俗化与生活化埋下深远伏笔,其生平与建树堪称东土佛教史上的璀璨篇章。 一、慧根深种:早年修学的积淀与觉醒 玄觉的修行之路,自幼年便注定不凡。唐高宗麟德二年(665年),他生于温州一户儒学世家,自幼便展现出超乎常人的灵性与慧根——三岁能诵童谣式的短句,四岁时对父母供奉的佛像生出天然恭敬,常常静坐凝视,不喜嬉戏。父母察其宿慧,不忍埋没,遂将他送往永嘉龙兴寺出家。龙兴寺为温州古刹,当时高僧云集,长老见玄觉气度不凡,特请精通经论的僧人专门教授,为他打下坚实的佛学基础。 剃度之后,玄觉并未满足于文字记诵,而是博览群籍,遍历大小乘经典。他尤对天台宗创始人智顗大师的著作情有独钟,深入研读《法华经》《摩诃止观》等核心典籍,深得天台“教观并重”“止观双运”的精髓,成为智顗大师四传弟子。天台宗的“一心三观”“圆融三谛”思想,让他掌握了精密的修行方法论,明白“止是定、观是慧”,定慧双修方能契入实相,这一认知贯穿了他一生的修行与弘法。 青年时期的玄觉,不满足于仅在经书中探求真理,更渴望通过实修体证心性。他在龙兴寺旁自构一间简陋禅庵,取名“净居”,开始了长达十余年的独修生涯。禅庵四周林木葱郁,人迹罕至,他每日除了粗茶淡饭,便是坐禅观心,研读《维摩经》。《维摩经》中“不二法门”的思想,如同一把钥匙,彻底打开了他的心门——经中诸菩萨各说不二之法,而维摩诘默然无语,正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不二境界。玄觉反复参究,忽于一日夜半豁然开朗,悟得“诸法无生”“自性圆满”的实相,体证到“山河大地,无非妙道”的境界,内心的疑惑与执着瞬间冰消瓦解。 然而,这份自悟并未得到时人的认可。当时禅宗虽已兴起,但“不立文字,以心传心”的法门尚未普及,世人多以经论印证为凭,见玄觉未得高僧点拨便自称开悟,纷纷质疑他是“天然外道”,认为其悟境不过是虚妄妄想。玄觉虽内心笃定,但也深知“悟后须明师印证”的重要性,以免落入“野狐禅”的误区。恰在此时,他听闻天台宗高僧左溪玄朗禅师驻锡婺州(今浙江金华),遂前往参访。玄朗禅师见其谈吐不凡,悟境真切,赞叹之余,劝诫他:“你的
00:00 / 03: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6: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
00:00 / 04: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
00:00 / 00: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0: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2
00:00 / 00: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67
覺定1周前
《莫端是非碗》 《莫端是非碗》 智云和尚与石头禅师江边漫步,见船夫推船入江,压死虾蟹。智云心生不忍,问道:“这是乘客之过,还是船夫之过?” 石头禅师答道:“既非乘客之过,也非船夫之过,而是你的罪过。” 智云愕然:“我何过之有?” 禅师开示:“船夫为谋生,乘客为渡江,虾蟹只为藏身,皆是自然行为。罪业由心造,无心怎能造罪?而你,却无中生有,自造是非,这难道不是你的过错吗?” ——【碗的启示】—— 庭院内,年轻人为此困惑,向住持请教。 住持取一空碗,令其端稳,注水至满,问:“水是何形状?” 年轻人答:“是碗的形状。” 住持以戒尺轻敲碗边,水花四溅,再问:“此刻水是何形状?” 年轻人恍然:“没了形状!” 住持因而开示:“人心如碗。世间万相本如流水,你若执意端起‘是非之碗’,便在心里掀起波涛。禅师的点拨,正是要智云看清:是他自己端起了那只碗。” 此时,一位下班的女居士来上香,眉间倦意深深,说起同事争执,自己虽未参与,却心生烦闷。 住持温言:“你是端着一个‘烦躁的碗’,接了他人的是非。” 女居士一怔,展颜笑道:“原来如此!我竟把别人的碗,端到自己手里了。” ——【古德风范】—— 此精神与禅门古德一脉相承。《五灯会元》载“药山斩蛇”公案: 道吾、云岩见人斩蛇,问药山禅师:“此人可契合祖师心印?” 药山径直点破:“是汝罪过。” 他不评行为,却直指弟子心中升起的那个分别念、评判心。此“罪过”,正是遮蔽清净自性的无明执障。 ——【实修要点】—— 1. 收回判断,返观自心 外境是非袭来时,先勿指责他人,而应即刻回光返照:我的心是否已端起“是非之碗”?能觉察,便是放下的第一步。 2. 心地清明,智慧处事 心安如镜,方能朗照万缘。此时处理事情,不是情绪宣泄,而是智慧观照。看清各方缘起与局限,自然生起悲悯,提出建设性的解决之道。 ——【结语】—— 红尘浪里,莫做终日端着是非之碗、承接烦恼之水的辛苦人。练习放下评判,让心回归本来——如虚空无垠,云过无痕;如深潭寂静,雁去影空。 风来拂面,水过无痕,便是人间真自在。 待到功夫纯熟,自然“事来则应,过去便忘”。拿得起,亦能轻轻放下。 唯愿修得一颗“映现万物而常寂然”的心,方能在红尘万丈中,安住自家清凉宝地。 #褝茶一味 #褝悟人生
00:00 / 07: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
00:00 / 00: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3: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
00:00 / 12: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1: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