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3: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1
00:00 / 01: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别吼孩子父母课堂:从“吼叫”到“沟通”,构建健康亲子关系 孩子的内心呼唤:“爸爸,你的包容就是我最大的安全感。小事不计较,大事有原则。别吼我好吗?” 孩子眼中的父母:港湾与灯塔的不同角色 在孩子心中,母亲是情感的港湾,父亲则是行为的灯塔。一位孩子的心声揭示了这种差异:“妈妈大部分精力都在我身上,有时候耐心不足,吼吼我也正常,但我知道妈妈爱我。爸爸陪我的时间少,我内心真的好希望爸爸和我一起玩,好不容易陪一次,还吼我,我的心情从极度开心一下子跌落谷底。” 这种差异源于父母与孩子日常互动方式的不同。母亲通常提供更多情感支持与日常陪伴,而父亲往往被视为权威榜样。研究表明,高中阶段的孩子自我意识进一步增强,他们需要摆脱父母呵护来证明自己的独立。家长若总是以吼叫的方式沟通,不仅无效,反而会破坏亲子关系。 父亲吼叫的深层伤害:期望与现实的落差 当孩子表示“爸爸比妈妈更不应该吼我”时,反映的是期望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这种伤害不仅来自吼叫行为本身,更来自于陪伴稀缺性的放大效应。有限的亲子时光被负面互动占据,强化了孩子的失落感。 孩子将父亲视为“第一个榜样”,期望获得的是“包容就是我最大的安全感”。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不是父母说什么,而是怎么做。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孩子不会说话不等于不能沟通,我们需要用各种方法去理解孩子。 吼叫对性格的长期影响 “爸爸从小到大对我的打骂,会扎根在我心中,变成恐惧,长大后畏手畏脚,对性格造成终生影响。”孩子的这一观察得到了心理学研究的支持。消极的沟通方式会直接影响孩子自我意识的形成,使孩子更容易退缩,决策时更加犹豫。 研究表明,鼓励比惩罚更有效。父母应主动发现孩子的优点,多给予鼓励。即便孩子做错事,也应该赞赏孩子做事的努力,就事论事。
00:00 / 00: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0: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