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脑的组成》 思维导图 大脑可分成左、右两个半球,左半球就是“左脑”,右半球就是“右脑”,尽管左脑和右脑的形状相同,两者的功能却大相径庭。左脑主要负责语言,也就是用语言来处理信息,把我们通过五种感官(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感受到的信息传入大脑中,再转换成语言表达出来。因此,左脑主要起处理语言、逻辑思维和判断的作用,即它具有学习的本领。右脑主要用来处理节奏、旋律、音乐、图像和幻想。它能将接收到的信息以图像方式进行处理,并且在瞬间即可处理完毕。一般大量的信息处理工作(例如心算、速读等)是由右脑完成的。右脑具有创造性活动的本领。例如,我们仅凭熟悉的声音或脚步声,即可判断来人是谁。 人脑由三部分组成:即脑干、小脑和大脑。 脑干位于头颅的底部,自脊椎延伸而出。大脑这一部分的功能是人类和较低等动物(蜥蜴、鳄鱼)所共有的,所以脑干又被称为爬虫类脑部脑干被认为是原始的脑,它的主要功能是传递感觉信息,控制某些基本的活动,如呼吸和心跳。 脑干没有任何思维和感觉功能。它能控制其他原始直觉,如人类的地域感。在有人过度接近自己时,我们会感到愤怒、受威胁或不舒服,这些感觉都是脑干发出的。 各部分结构的成熟,小脑会逐渐得到训练而提高其生理功能。对于运动,我们并没有达到完全控制的程度,这就是小脑没有得到锻炼的结果。你可以自己测试一下:在不活动其他手指的情况下,试着弯曲小手指以接触手掌,这种结果是很难达到的,而灵活的大拇指却能十分轻松地完成这个动作。 大脑是人类记忆、情感与思维的中心,由两个半球组成,表面覆盖着2.5 ~ 3mm 厚的大脑皮层。如果没有这个大脑皮层,我们只能处于一种植物状态。
00:00 / 01: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
EMusk2周前
《考试科学脑》 怎样顺应大脑机制来提高记忆与学习效率 #考试 #脑科学 #考试脑科学 #读书 #终身学习 《考试脑科学:脑科学中的高效记忆法》围绕“怎样顺应大脑机制来提高记忆与学习效率”展开,核心要点可归纳为三部分: 1. 记忆的工作原理 记忆是信息在大脑中留下的“痕迹”,实质上是新神经回路的形成。 人脑更愿意保留感兴趣或具有意义的内容,因此学习时首先要激发动机与好奇心。 海马体在短期记忆向长期记忆转化中起关键作用,负责信息筛选、整合与巩固。 2. 影响记忆的关键因素 脑波:当大脑处于θ波状态(出现于专注、探索新事物时),海马体回路被激活,记忆效率大幅提升。 情绪:积极情绪有助于巩固记忆,而焦虑会干扰回忆。 生物节律与环境:一天中的最佳学习时段、光照颜色等外部条件都会调节记忆效果。 3. 实用的高效记忆策略 利用大脑“门卫机制”:通过“欺骗”大脑,把信息包装得更有趣、更相关,从而让大脑愿意长期保存。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与间隔复习:按照曲线安排复习节点,可在同样时间内保持更高留存率。 联想、谐音、定位、记忆宫殿等方法,把知识转为“经验记忆”,并借助讲述或模拟考试来加深巩固。 明确目标、分块加工、循序渐进,配合自我测试,提高信息提取的成功率。 全书结合脑科学实验、心理学研究与考场实例,既解释“为什么”,又给出“怎么做”,帮助读者在学习、考试乃至日常工作中实现更持久、更高效的记忆。
00:00 / 08: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9: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00:00 / 01: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0: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
从脑科学到学习方法,这本书直接打通闭环! 拿到《脑壳里的世界》,第一反应是“这哪里是科普书?分明是一本给孩子的‘脑科学童话’”。 安赫利奎·范·乌姆贝尔根用“脑像超级计算机”“轴突像邮递员”“神经束像意大利面”这样的鲜活比喻,把中学阶段的生物知识揉成了孩子一听就懂的故事。 比如解释“为什么会有错觉”时,她用“大脑在‘补全’信息”的比喻,让孩子瞬间明白“眼见不一定为实”的原理;讲“记忆如何形成”时,她把神经元比作“连接的小灯”,每一次记忆都像“点亮一串灯”,生动得让人忍不住想动手画下来。 更难得的是,这本书没有停留在“讲知识”的层面,而是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解答了他们最关心的问题:“为什么会做梦?”“恐惧从何而来?”“怎么才能记得更牢?”这些问题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孩子认识自我的大门。 原来,梦是大脑在“整理内存”;恐惧是大脑的“自我保护机制”;而高效学习的方法,就藏在“神经元的连接”里。比如书中提到“反复复习能让神经元连接更牢固”,孩子看完立刻说:“原来我每天背单词,就是在给大脑‘装软件’!” 插画家路易斯·佩迪厄斯的复古风格图解,更是给这本书加了一层“魔法滤镜”。复古的色调、夸张的漫画,把“脑沟和脑回”画成了“大脑的迷宫”,把“脑干”画成了“大脑的小管家”,连“灰质和白质”都像“撒了糖的蛋糕”——孩子翻着翻着,就忍不住笑出声:“原来我的大脑这么可爱!” 有人说,科普书最怕“烧脑”,但《脑壳里的世界》偏不。它用“孩子的语言”,把硬核的脑科学变成了“可触摸的魔法”,让孩子在笑声中记住知识,在好奇中爱上科学。就像编辑说的:“这不是一本‘教孩子学什么’的书,而是一本‘让孩子想知道更多’的书。” 合上书本,我想起孩子说的:“妈妈,我的大脑像一台超级计算机,我要好好‘升级’它!”这大概就是科普书最棒的意义:不是让孩子记住多少知识点,而是让他们对世界保持好奇,对学习充满热情。而这,正是《脑壳里的世界》最珍贵的礼物。#读书成长 #上热搜 #阅读是一种习惯 #读书点亮人生
00:00 / 01: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