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8
00:00 / 03: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热门 “十五五”规划是国家对2026至2030年这五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制定的战略性规划纲要。作为国家发展蓝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上启下,既延续既往发展基础,又面向未来设定新目标,为这一时期的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生态文明等关键领域指明方向。 在经济建设方面,规划将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核心在于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构建更具韧性和竞争力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同时,规划高度关注民生改善,将在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提出新目标,致力于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生态文明建设是规划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将明确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路径,设定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和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具体指标,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此外,规划还会对区域协调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文化繁荣发展等领域作出系统性部署。 这份规划的制定过程经过深入调研、科学论证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旨在凝聚发展共识。它不仅是未来五年国家发展的行动指南,更是确保中国经济社会沿着健康、稳定、可持续轨道前行的重要保障,为实现更长远的发展愿景奠定坚实基础。#十五五规划 #五年计划 #科普 @抖音创作小助手 @抖音小助手 @大热门来了
00:00 / 01: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20251115】瑞银研报: 2025年11月11日,瑞银发布2026-2027年中国经济展望,源哥深度解读。瑞银基线预测为“**韧性与不确定性中的再平衡**”。预计2026年GDP增速温和放缓至4.5%,主因净出口贡献减弱;2027年或小幅回升至4.6%,受益于房地产企稳、出口正常化与消费信心恢复。 **一、房地产拖累逐步减轻** 楼市调整持续,受城市化放缓、人口变化与高库存(去化周期25-30个月)制约,短期难现反弹。政策虽降房贷利率、松绑限购,但去库存仍慢。预计2026年销售、开工与投资下滑5%-10%;2027年降幅收窄至0%-5%,调整趋近尾声。对GDP拖累将从2025年1.5-2个百分点,降至2026年0.5-1个,2027年进一步减弱。 **二、新经济成核心增长引擎** “新经济”占2024年名义GDP的15%-20%,2020-2024年贡献约1/4实际增长。国家强化科技自主,研发支出占GDP比重将从2.7%稳步提升,目标2030年超3.2%。新经济增速远超整体,预计2030年占比再提3个百分点。基建与制造业投资有望在2026年迎来**适度复苏**,支撑稳增长。 **三、政策温和支持,聚焦结构改革** 2026年政策维持适度宽松,不搞大刺激。广义财政赤字率或扩1个百分点GDP,通过发行1.6-1.8万亿超长期特别国债及4.8万亿专项债,投向基建与战略产业。货币政策或降息20基点、降准25-50基点,保流动性充裕。消费为“十五五”首要任务,目标“显著”提升其占GDP比重,初期措施或偏渐进。“反内卷”理念或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提升效率。开放与碳中和持续推进。 **四、外部趋稳,通胀温和** 2026年出口增速或放缓至2.5%,净出口贡献减弱0.7个百分点。中美关系缓和缓解短期压力。CPI同比或升至0.4%,PPI跌幅收窄,通缩压力缓解。人民币兑美元预计2026年底在7.10左右,**保持大致稳定**,或有阶段性波动。 **五、关键风险** 美国贸易与科技政策或带来冲击;AI发展存机遇与泡沫风险;政策落地节奏与力度存不确定性,尤其房地产拐点难精准判断。总体看,2026-2027年经济将从地产投资驱动,转向创新、消费与高质量发展。#房地产 #新质生产力 #消费 #人工智能 #降息
00:00 / 05: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75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及国家能源局等部门的部署,“十五五”期间(2026-2030年)我国能源管理政策将以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为核心 三、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能源市场体系 1. 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 建立“中长期+现货”电力市场体系,推动跨省区电力交易平台互联互通,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同时,扩大绿电、绿证交易覆盖面,将可再生能源消纳责任权重与碳市场、绿电交易挂钩,形成市场化激励机制。 2. 能源数字化转型 实施“互联网+”智慧能源行动,建设能源大数据平台,推动能源工业数智化改造。例如,通过AI优化电力调度,实现“源网荷储”动态平衡;推广“风光储氢”一体化微电网,提升偏远地区能源自给能力。 五、强化区域协同与民生保障 1. 区域能源协调发展 制定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能源规划,推动能源资源跨区域调配与共享。例如,依托陇东-山东特高压通道,将西北风光电力输送至东部负荷中心;在长江经济带布局水风光一体化基地,实现多能互补。 2. 民生用能绿色化改造 推进城乡建筑光伏一体化(BIPV)和地源热泵应用,目标到2030年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占比达到100%。同时,扩大农村电网改造覆盖面,推广“光伏+农业”模式(如农光互补、渔光互补),助力乡村振兴。 六、完善政策支持与国际合作 1. 财政与金融创新 设立绿色低碳转型基金,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方式支持新能源项目。例如,对储能项目给予投资补贴,对绿电交易实施增值税减免。同时,发展气候债券、碳期货等金融工具,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能源转型。 2. 全球能源治理参与 深化“一带一路”能源合作,重点推进中缅油气管道、中巴经济走廊能源项目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积极参与国际可再生能源标准制定,推动中国技术和装备“走出去”。 实施保障 • 法律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于2024年正式施行,为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提供法律依据。 • 监管机制:建立能源安全风险预警体系,强化极端天气下的应急保供能力,完善能源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安全防护。 • 社会参与:通过“碳普惠”等机制鼓励公众参与节能降碳,推动形成绿色消费习惯。 总体而言,“十五五”期间我国能源管理政策将以系统思维统筹安全与转型,通过技术突破、市场改革和国际合作,为2030年前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同时为2060年前碳中和开辟路径。企业需抓住政策机
00:00 / 04: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1: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64
00:00 / 02: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568
00:00 / 01: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0
00:00 / 19: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