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会做得更好 从事精神科临床一线工作这么年来,一次次的切身体验和一幕幕感人的画面,让我真切的感受到了人性的美好与温暖,以及护患之间真情沟通的必要。药物治疗和心理护理双效合一,必将事半功倍,疗效“神奇”。 护士和医生应更多更全面的了解和关注患者的精神痛苦和内心需求,而不是墨守成规,模板格式化的观察和检测患者的症状与病情。耐心,温和,坦诚,关爱的心理护理不仅能够提高患者的疗效,而且能够减少和降低患者因心理因素造成的诸多风险和意外。 不要低估和忽视护患之间言语沟通和交流的力量。和谐,温馨的护患交流和真情互动,不仅能够贴近护士与患者的距离,更易让护士的真情服务深入患者内心,在无形之中为患者营造出一个亲情般温暖,亲切的氛围。在赢得了患者信赖的同时,也为患者树立起了战胜疾病的坚强信念。 曾有这样一位患者让我记忆犹新:张某某,一个老实巴交,地地道道的农民汉子。由于家庭贫寒,父母又年迈多病,妻子不愿再继续这种清苦的日子,便弃子抛家离他而去。生活的艰辛和感情的背叛,使得他苦不堪言,倍受打击,最终导致精神崩溃,身患重度抑郁。为寻求解脱,他曾几度轻生,手腕上留下了道道赫然醒目的疤痕。近日,在父母老泪纵横的苦苦劝说下,他才肯来到医院治疗。起初,他并没有抱有多大希望,依旧整日不言不语,哀楚的眼神里满是痛苦和绝望。为了预防和避免意外发生,确保患者的安全,我们将他安置在了重症病室,给予24小时不脱离视线的特别观护。此外从细节处着手,将关爱做到实处,让他真真切切的感受到被关爱和呵护,消除护患之间的陌生感和距离感。真情在一日日潜移默化的感染着他,动容着他;慢慢的他开始积极主动地配合起了治疗,整个人也变得乐观开朗起来。 一个月后,他笑容满面,分外感激的康复出院了。一个热心的护士还通过亲戚关系,为他在本地的县城找到了一份待遇不错的工作。就在大家的记忆有些模糊的时候,他带着一个衣着朴素却落落大方的姑娘,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午后突然来到了科室里。“谢谢,谢谢你们这些好心人,俺丈夫的大恩人啊。”说着他和姑娘不约而同的为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这是俺才娶的媳妇,自个地里种的西瓜,一大早俺就和媳妇挑了几个大的,搭车就背来了••••••”吃着脆甜的西瓜,我们的心都是沁甜的。#第二人民医院
00:00 / 00: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02: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松柏1周前
从临床一线到行业变革:AI赋能医疗的实践与未来——致医者与深耕者 作为每日奋战在诊疗一线的医生,我们最懂临床中的痛点:翻遍典籍寻找疑难病例答案的耗时、基层诊疗中资源不足的掣肘、海量影像阅片时的精力透支,以及慢病管理中难以精准覆盖的随访需求。而如今,“人工智能+医疗卫生”正以政策为引、技术为翼,从实验室走进诊室,从三甲医院下沉基层,悄然重塑我们的执业轨迹。 政策层面已为AI医疗划定清晰路径:2025年《关于促进和规范“人工智能+医疗卫生”应用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2027年要实现基层智能诊疗辅助、临床专病决策辅助广泛应用,2030年完成基层全覆盖、二级以上医院核心AI技术普及。这不是遥远的规划,而是正在落地的现实——广东“粤医智影”2秒生成影像报告,准确率达98%,让基层医生无需高端设备也能获得精准支持;启元重症大模型5秒整合诊疗数据、1分钟完成病历书写,成为重症科与死神赛跑的“得力助手”;眼底AI筛查不仅能早发现眼病,更能预警糖尿病、高血压等30余种代谢疾病,让“早诊早治”落到实处。 在临床场景中,AI的价值早已超越“辅助工具”:影像科医生借助AI快速定位微小病灶,病理科依托智能分析提升诊断效率,全科医生通过智能系统获得处方审核、慢病管理的实时指导,甚至中医药领域也通过AI构建诊疗知识库、实现“四诊”量化分析。更令人振奋的是,医保政策已将AI辅助诊断纳入立项指南,既支持成熟技术临床落地,又保障患者负担不增加,为AI与临床的深度融合扫清了障碍。 但技术落地从来不是单向的推进,而是医生与AI的双向适配。我们既享受着AI解放双手、提升效率的红利,也面临着数据安全、诊断责任界定、技术规范应用等新课题。 那么,作为临床实践者或智能医疗从业者,你在AI应用中最常遇到的临床适配难题是什么?对于AI辅助诊疗的责任划分、基层AI落地的实操痛点,你有哪些来自一线的思考与建议?
00:00 / 02: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