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58岁的邓玉芬喜极而泣,原本以为七个儿子皆已牺牲,老三永兴却奇迹般地活着回来了。 这位河北密云的普通农妇,此前几年常在坟茔间悲恸欲绝。1938年,冀热察挺进军扎根平北,她咬着牙将老大、老二送进队伍,又鼓励老三永兴:“国难当头,咱不能躲。”此后,老四、老五、老六也陆续踏上征程,刚成年的老七同样奔赴战场。有人劝她留个念想,她红着眼眶摇头,“鬼子不赶走,家哪能安稳”,还捐出家里仅有的几斗谷子给八路军。 消息传来时,邓玉芬正在地里拾掇红薯。邻居喊“你家永兴回来了”,她手中锄头砸在石头上,愣了好一会儿才反应过来,踉跄着往村口跑,一路上摔了好几跤都顾不上拍土。 眼前的永兴穿着褪色军装,胳膊缠着绷带,瘦得只剩颧骨,但那双眼睛和他爹年轻时一样。邓玉芬伸出手,想摸又不敢摸,直到永兴喊了声“娘”,她才紧紧抱住儿子,泪水决堤。 然而,永兴带来了老大、老二、老四等兄弟牺牲的噩耗,邓玉芬身体晃了晃,却挺住了。她拍着儿子的背,声音沙哑却坚定:“娃,娘不怪你,也不怪命运,你们都是好样的!能看到你活着,能看到鬼子被赶走,娘就知足了。” 送走儿子们后,邓玉芬的日子艰难至极。丈夫为给八路军送信被鬼子杀害,房子被烧光,她住在山洞里,冬裹破棉絮,夏顶烈日,一边种地糊口,一边给八路军传递情报、照顾伤员。 有人说她傻,七个儿子都送上战场,落得家破人亡。但邓玉芬心里,国和家从来绑在一起,没有国哪有家。她把对儿子的思念化作支援前线的动力,纺线织布、缝补军装,自己饿着肚子也要省下粮食送子弟兵。 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决绝,是刻在骨子里的家国情怀。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像邓玉芬这样的母亲还有很多,她们用朴素行动支撑起民族抗争的脊梁。 可如今,有些人把那段历史当遥远故事,甚至调侃“何必这么较真”,这种冷漠是对先烈及其家人的辜负。邓玉芬的眼泪,藏着母亲的痛与民族的坚韧,值得永远铭记。 永兴的归来给邓玉芬破碎的生活带来慰藉,但她心里永远缺了六个角落。晚年的她常坐在村口老槐树下,望着儿子们离去的方向,攥着泛黄的合影,一眼就能认出每个孩子。这位平凡母亲用一生诠释了“家国大义”,她的故事不该被岁月尘封,更不该被后人遗忘。#人物故事
00:00 / 00: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1
00:00 / 01: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81
00:00 / 06: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7
00:00 / 03: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79
00:00 / 01: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2
00:00 / 03: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5
00:00 / 02: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