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夜不睡觉也不是不困就是想在等等但是不知道在等什么, 你不是一个人。让我们来一起拆解一下,这种“不知道在等什么”的等待,可能是在等什么: 它可能是一种对“自我时间”的无声争夺。 · 白天的你是“社会人”:你的时间被工作、学习、社交、家庭等各种角色和任务填满,属于“你自己”的时间被挤压得所剩无几。 · 深夜的你是“自然人”:当世界安静下来,所有人都睡了,这段时间才真正100%属于你。你不舍得用它来“结束”(睡觉),因为一闭眼,下一个循环又要开始了。你在等的,也许是这种完全掌控自我、无人打扰的自由感被充分体验。 它也可能是一种对白天的“温和抗议”或“补偿心理”。 · 抗议:今天过得不太满意?有点空虚?还没做自己喜欢的事?潜意识里在用“不睡觉”这种方式,无声地延长这一天,仿佛在说:“今天不能就这么算了。” · 补偿:白天太忙、太累,没有一点娱乐和放松的时间。深夜就成了唯一的“补偿窗口”。刷刷手机、看看视频,不是在追寻什么具体内容,而是在追寻一种“我在为自己而活”的感觉。 它还可能是大脑的“待机状态”,无法从兴奋中平静下来。 · 即使身体累了,我们的大脑可能还沉浸在信息流(社交媒体、短视频)、光影刺激(电视剧、游戏)或白天的思绪中。它需要一个“冷却”过程。你所谓的“等”,可能就是在无意识地等待大脑的转速降下来,达到可以入睡的平静状态。 --- 知道了原因,如果我们想做出一些改变,可以尝试一些温和的方法,不必强迫自己: 1. 给“等待”一个明确的仪式:既然要等,就主动地、有质量地等。比如: · 告诉自己:“我就等15分钟。” 设定一个倒计时,在这15分钟里,不刷无穷无尽的信息流,而是做一件具体的小事:读几页纸质书、听一首完整的歌、写两三行日记、做几个简单的拉伸。给这个“等待期”一个明确的终点和内容。 · 进行“大脑清空”练习:拿起手机或纸笔,把脑子里盘旋的事情(明天的待办、今天的烦恼、随便的想法)全部写下来。告诉自己:“这些事情我已经记下了,明天再处理。”这能有效减轻大脑的待机负荷。 2. 优化你的环境与习惯: · 制造“睡眠差”:让床只用来睡觉。如果想“等待”,请离开床,去沙发或椅子上,完成你的“等待仪式”再上
00:00 / 05: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3: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3: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16
00:00 / 11: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0: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27
00:00 / 32: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5: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36
00:00 / 04: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4
00:00 / 04: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1
00:00 / 01: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