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6
钱穆的书籍介绍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国学大师钱穆先生于1952年发表的一部经典著作。该书源自其一系列讲演稿,内容精辟,见解独到,系统地梳理并分析了中国历史上几个主要王朝——汉、唐、宋、明、清——的政治制度,包括政府组织、选举(科举)制度、经济赋税、兵役制度等核心层面。钱穆先生并非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以“制度精神”为核心,深入探讨了各项制度设计的初衷、演变、利弊得失及其与当时社会、文化、人事的互动关系。 核心方法论与总体史观 在切入具体朝代分析之前,钱穆先生首先确立了他研究制度史的基本方法论,这是理解全书的钥匙。 “历史意见”与“时代意见”之辨:这是全书最重要的分析工具。 历史意见:指该项制度在实施时代,当时的人们所切身感受而发出的意见。这些意见,比较真实而客观,是评判制度利弊的首要依据。例如,评价九品中正制,应首先考察魏晋南北朝时人的看法,而非用现代的平等观念去苛责。 #历史 #汉朝 #宋朝 时代意见:指后代人,尤其是现代人,站在自身时代环境和知识背景下,对古代制度所发出的评判。这种意见往往是隔膜的、抽象的,甚至是歪曲的。钱穆强调,研究历史制度,必须首先探求“历史意见”,方能得其真相,避免以今非古。 #中华文化 #诗词 #向往的生活游戏 #知识点总结
00:00 / 17: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3: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
苏佑(1493-1573)字允吉,一字舜泽,别号榖原,是明代东昌府濮州(今河南省濮阳市范县王楼镇苏庄)人。他是一位蒙古族文学家,官至兵部尚书。苏佑爱好诗文,著有《孙子集解》《三关纪要》《谷原诗文草》等书,其代表诗作《塞下曲》“将军营外月轮高,猎猎西风吹战袍”颇具盛名。 1. 仕途沉浮,战功卓著:苏佑35岁考中嘉靖五年进士,初任吴县令,后逐步晋升。嘉靖十二年他巡按宣大时遇大同兵变,先避居阳和上疏献策,后又设密计瓦解乱军,最终斩杀叛军首领,成功平定叛乱,就此声名鹊起。之后他历任江西提学副使、山西参政等职,长期镇守边关。嘉靖二十九年,他临危受命暂代大同总督,稳住边关局势;嘉靖三十二年,他在永安堡鏖战数昼夜,击退十万来犯敌军,因战功升任兵部尚书。不过他因早年弹劾过严嵩,遭其记恨,后被借故罢职,还曾遭人诬告入狱,最终削籍为平民。 2. 施政有策,利于边疆:担任大同总督期间,苏佑深知明蒙边境战乱之苦,于嘉靖三十年上疏提议开放沿边马市,缓和双边关系。此提议获朝廷批准后,明蒙民间贸易得以开展,双方军民皆受益,俺答汗还曾向明朝贡献贡品,一度实现边疆的和平稳定。马市关闭后,他也及时加强战备,应对后续边境冲突。 3. 文坛名家,著述颇丰:他不仅擅长军政,诗文与学术研究也极具造诣。其诗作风格雄浑,代表作《塞下曲》“将军营外月轮高,猎猎西风吹战袍”生动描绘出边关军营的肃穆景象,流传甚广。著作方面,既有《孙子集解》这类军事研究典籍,也有《三关纪要》《云中纪要》等记录边关事务的实用文献,还有《谷原诗文集》等诗文合集,其诗文稿件经幕僚整理刊印,现存孤本流传于世。 4. 身后留名,遗迹尚存:苏佑享年80岁,死后葬于今范县王楼镇苏庄村东南。其墓冢高3米,直径6.5米,配有隆庆六年所立墓碑,墓道南侧还有刻有“皇帝敕命”的汉白玉龙首石碑。该墓葬先后被列为市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虽历经岁月,部分遗迹深埋地下或风化,但仍是研究苏佑生平及明代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苏佑#范县#王楼镇
00:00 / 00: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7
00:00 / 04: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00:00 / 01: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
我在泰宁等你 【福建泰宁尚书第简介】 泰宁尚书第,俗称“五福堂”,位于福建省三明市泰宁县城区胜利二街福堂巷,是明代天启年间(1621–1627年)兵部尚书兼太子太师李春烨的府邸,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福建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明代民居建筑群”。 建筑群坐西朝东,南北长87米,东西宽约60米,总占地面积达12520平方米,其中尚书第本体占地5220平方米。整体布局严谨,气势恢宏,由5幢主宅、8栋辅房沿甬道一字排开,共120余间房舍,分五道门进出,形成五重门楼的纵深格局。甬道、庭院、走廊及天井均以花岗岩石板铺就,厅堂为方砖地面,天井配以雕花石柱、石水缸与花架,彰显明代官宅的庄重与雅致。 建筑结构为砖石木混合体系,三进式院落布局,木柱粗壮(直径达45厘米),采用减柱扛梁造法,斗拱撑托枋梁,础石雕饰麒麟、莲瓣等图案,工艺精湛。门额嵌有“尚书第”“柱国少保”“四世一品”“礼门”“义路”“曳履星辰”等石匾,枋檩柱头雕刻云龙、花卉、瑞兽,艺术价值极高。门前抱鼓石高2米,鼓座雕双狮戏球,门墩墙基饰荷墀托、竹节衬柱,尽显明代石雕美学。 庭院前甬道分南北二门进出,北端设仪仗厅与接客厅,体现官居礼制。建筑群集官宅、民宅、祠堂、客厅、辅房、大庭院于一体,功能齐全,完整保留了明、清至民国不同时期的建筑风貌,浓缩古代生活场景,极具历史与科研价值。 紧邻的世德堂为元末明初建筑,保存“三厅九栋”格局,与尚书第、李氏宗祠共同构成完整的尚书第建筑群,2001年扩展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尚书第内设“明代蜡像馆”“民俗馆”,并上演泰宁梅林戏,展现地方文化。居民至今仍饮用明代古井之水,井圈刻有“隆庆”“万历”年号,见证历史延续。 **交通信息**:位于泰宁古城核心区,可乘班车至泰宁后步行或打车抵达。开放时间08:30–16:30,是了解明代建筑与闽西民俗的重要窗口。 泰宁尚书第不仅建筑艺术高超,更承载孝道文化——天启帝曾赐匾“孝恬”,以彰李春烨辞官奉母之德,成为“江南最完整古代民居精品”之一,全国罕见。 #福建泰宁一日游第二集:游览尚书第(一)#历史古迹 #古建筑之美 #自拍自乐#文字资料来源于网络
00:00 / 01: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
00:00 / 14: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8: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13: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强哥6天前
古城荆州 荆州是全国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其历史文化底蕴十分深厚 。以下是关于荆州历史文化的详细介绍 : - 历史沿革:荆州是古九州之一,因境内的荆山而得名,《尚书·禹贡》中有“荆及衡阳惟荆州”的记载。春秋战国时,楚文王迁都于郢(今荆州区纪南城),楚国在此立都长达411年。秦代设南郡,治所江陵。汉武帝时设立荆州刺史部。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分荆州。南北朝时,齐和帝、梁元帝等皆以荆州为国都。隋唐至宋元时期,荆州的行政区划不断变化。明清时期,荆州府的建制相对稳定。1996年,荆沙市更名为荆州市。 - 文化底蕴:荆州是荆楚文化的发祥地,孕育了独特的楚文化,在文学、艺术、哲学、科技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成就。同时,荆州也是三国文化的荟萃地,关羽镇守荆州等故事广为流传。此外,荆州还是红色文化富集地,1930年,红四军与红六军在公安会师,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团。 - 文物古迹:荆州拥有众多珍贵的文物古迹,有楚纪南故城、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旧址、荆州城墙等1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荆州博物馆馆藏文物达13万件,其中不乏稀世珍宝。 - 非物质文化遗产:荆州有鼓盆歌、马山民歌、荆河戏、漆器髹饰技艺等11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这些非遗项目展现了荆州独特的民间艺术和传统技艺。#夜景拍摄 #古城墙
00:00 / 05: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