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氏庄园位于山东省栖霞市,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下是关于它的详细介绍: 历史沿革 始建于清雍正元年,曾是清末民初大地主牟墨林及其后裔的住宅,至民国24年形成如今的规模,现保存厅堂楼厢480多间。 建筑特色 - 布局:整个庄园布局为三组六院,均呈四合院结构,六个大院沿南北中轴线依次建为南群房、堂房、客厅、大楼、小楼、北群及东西群厢多进四合院落,形成完整的北方民居古建筑群落。 - 工艺:建筑工艺独特,具有“三雕”“六怪”“九绝”之艺术特色。庄园的石墙平整如镜,石缝细如线,院落里的花墙由386块六边形墙石组成百花相连的连续图案,任取一块均可与周围石块组成六边形花卉图案。  主要景点 - 虎皮墙:砌成于清同治年间,墙面用五色杂石砌成,色彩斑斓,上面有“制钱莲花图”“莲生贵子”“花好月圆”“大吉大利”等图案,是中国建筑艺术精品。  - 五脊六兽:不少建筑屋脊上有“走投无路”“邦子望月”等六种小兽,相传可起到以毒攻毒、趋吉避凶的作用。  - 寿幛:牟墨林的孙子牟宗朴1927年六十大寿时,由湖南艺人刺绣而成,27朵牡丹花组成“寿”字,是难得的刺绣珍品。 文化价值 - 农耕文化:牟氏族人选择归隐田园、置地农耕,庄园正门上“耕读世业、勤俭家风”正是其看淡功名、积攒家业的写照。 - 民俗文化:胶东民俗文化以庄园为载体,如剪纸、做饽饽、扬饽饽、抛绣球、花轿娶亲等,生动反映了胶东地区古老的民俗事象。庄园每年“五一”“十一”举办“民俗文化旅游节”,再现牟氏家族盛世时期的生活。 - 历史文化:系统地展现了封建地主阶级产生、发展及其灭亡过程,是一部反映封建地主阶级生活的“实物百科全书”。 航拍推介家乡栖霞市文旅名片,北方最大地主庄园—栖霞市牟氏庄园。热诚欢迎全国各地的朋友来栖霞旅游,做客。
00:00 / 03: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6
00:00 / 03: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91
jie!7月前
茅畲乡的牟氏家族起源于牟俸(981年-1056年)字伯禄,牟尧三子,秦铁骑大将军牟琳四十五世孙,北宋太平兴国六年辛已四月初八申时生于蜀巴川(今重庆铜梁)。黄岩名士,开拓茅畬第一人,尊为茅畬祖。 咸平三年(1000年),益州兵乱,随父携季弟东迁,初寓钱塘,继徙黄岩牟村,建前后东三宅宏基,设东祠遥祀先祖。天圣八年,父卒。越二载(1032年)析产,弟牟侃守业牟村,公留长子昱承牟村祀事,自携次子晏並张邦、刘惠、郑虎、侯正、邱德、俞恭六义士,偕友冯公共拓茅畲。后顾及冯、牟两姓兴衰之兆,助冯公徙居临海涌泉,并在涌泉建茅畲埠,在茅畲凿涌泉井,互铭世谊。 卒于嘉祐元年丙申十月初七亥时,享寿七十六。配陈氏(982年-1060年)祔葬茔西十余步,侧室杜、王氏祔东十余步,皆兆同域;六义士俱葬墓侧,同享永祀。后元明两朝,镒、沂、元洞、廷宏、焰、旺、琨、珠、德颂、应桂、应叩、一纶、皆等公相继祔葬大墓头,蔚成家族陵园。正德十六年,十五世孙西崖公立"牟宋始迁祖"墓表。自宋迄民国,春秋祭仪茅畲牟氏始祖牟俸墓园,坐落于台州黄岩茅畲乡西边村西屿坤陆,乡人俗称大墓头。自北宋嘉祐元年(1056年)卜葬至今,九百六十载风雨沧桑,墓基原制一亩五分二毫六丝八忽,历经宋元明清民国各代。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牟璠重修,立石门镌“牟宋始迁祖墓道”,规制始成。今逢盛世,牟宣都说服堂兄弟拿出地绿化,黄岩中牟助学协会主事重修,至乙巳年清明(2025年),碑碣重立,祖墓焕然,为浙东宗族文化奇观。 茅畲一脉六世后衍四房,经景炎之难,今存长次两房裔孙三万五千余众,占黄岩牟氏九成有余。
00:00 / 04: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0
#山东旅行推荐 #创作者中心 #创作灵感 牟氏庄园位于栖霞市霞光路庄园南街6号,始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至民国24年,1935年基本建成,拥有房产5500多间,土地6万亩侧栏12万亩,现保存厅堂楼香480多间,是中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封建地主庄园。俯视整个庄园布局为三组六院。各组一至3院不等,均成四合院结构,房舍多是雕梁画栋,明著花窗,蔚为壮观。日新堂西忠来东忠来并排三院,南北主观。各院四至六进相间,皆以中门相贯,侧有营造相通,主宅移门居中,配以左右两厢。整个庄园四合院重重叠叠,井然有序,房舍疏密有致。浑然一体,做工精良,造型朴实,既呈现出我国北方传统民居建筑的典型特色,又展示了牟氏家族的豪华。院内立体建筑多数二层楼房。房舍都饰雕梁画栋,明柱花窗,栩栩如生,庄园建筑林次质地富有特色,色彩斑斓的虎皮墙,用形状各异、色泽不同的河卵石垒砌而成。制钱莲花莲生贵子的图案精美绝伦,叹为观止,三大怪建筑更是耐人寻味,引人入胜。烟囱立在山墙外便是其中意外。牟氏庄园是北方头号大地主,牟墨林家族几代人聚组而居的地方,牟氏庄园以其恢弘的规模、深沉的内涵,被诸多专家学者评价为百年庄园之活化石、传统建筑之瑰宝。1988年为国务院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是吸取了中国北方民族建筑艺术风格的优秀建筑成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有中国民间小故宫之称的后氏庄园,系统的展现了封建地主阶级产生。发展及其灭亡过程,是一部反映封建地主阶级生活的事物百科全书。#原创视频 #历史古迹
00:00 / 02: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2
00:00 / 01: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4
00:00 / 04: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31
00:00 / 02: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
00:00 / 02: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2
00:00 / 01: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1
00:00 / 02: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7
00:00 / 01: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01: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1
00:00 / 02: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
00:00 / 02: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2: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8
00:00 / 02: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0
天中客5天前
#原创作品 #三苏家风与千年传承 #历史人物 三苏父子(苏洵、苏轼、苏辙)的家风,不仅成就了文学史上的奇迹,更深刻塑造了后世中国家庭文化的价值取向。其影响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核心层面: 📚 一、确立“读书正业”的家教根本 三苏家风将读书的目的提升到“经世致用”的高度,深刻影响了后世对教育本质的理解。 学以致用的导向:苏洵强调文章应“言必中当世之过”,如“药石必可以伐病”,即写作需针对社会弊病,解决实际问题。这种思想将读书与为国效力、服务社会紧密联结,超越了仅为科举功名的狭隘观念。 独特的教育方法:苏洵教育子女的方法独具匠心,例如有意识地将好书藏起以激发苏轼、苏辙的“猎奇”心理前去偷看,以及让儿子们通过抄书来诵读经典,所谓“抄一遍阅一遍”。苏轼也将此法用于教育自己的子侄,倡导“薄于为己而厚于为人”的学风。 营造读书环境:苏序“吾欲子孙读书,不愿富”的理念,以及苏洵亲自校勘数千卷藏书“以遗子孙”的举动,为后世树立了“家中的书房才是最好的学区房”的典范,引导家庭关注物质之外的精神文化积淀。 💎 二、树立“孝慈仁爱与非义不取”的处世准则 三苏家风中“孝慈仁爱”与“非义不取”的准则,成为后世家庭道德教育的重要资源。 “孝慈仁爱”的身教:苏轼曾自豪地写道“昔我先君子,仁孝行于家”。其先祖苏杲、苏序在饥荒年间无偿赈济灾民的行为,以及苏轼兄弟在父母去世后立即返乡守孝的史实,均体现了苏家将孝道由家庭推及社会的仁爱精神。苏轼在各地为官时,设立育儿会救助弃婴、创办安乐坊等惠民举措,正是这种家风在外为官时的具体体现。 “非义不取”的清廉启蒙:程夫人“不发宿藏”的故事给年幼的苏轼上了深刻一课。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写下的“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正是源于母亲的言传身教。这种对“不义之财”的警惕,成为后世无数家庭进行廉洁教育的经典案例。 🏛️ 三、奠定“功废于贪,行成于廉”的为官理念 三苏家风深刻影响了后世对仕途官德的理解,特别是苏轼的实践,将清廉勤政的为官之道具象化。 明确的为官准则:苏轼在《六事廉为本赋》中提出“功废于贪,行成于廉”,强调功业毁于贪婪,德行成于廉洁。他将孟子“民为贵”的思想融入家风,主张“保民生”、“与民同乐”。三苏家风的当代价值,在于其成功地将“读书立业”的个人修养、“孝慈仁爱”的家庭伦理、“非义不取”的廉洁操守以及“为政清廉”的社会责任!
00:00 / 04: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6
00:00 / 04: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30
00:00 / 01: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