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470
这种分数上的巨大反差确实容易让人产生心理落差,尤其是对河南考生来说,500-600分可能要在志愿填报中反复权衡,却未必能触及郑州大学的门槛,难免会觉得有些不公平。但如果从高考录取的底层逻辑来看,这种差异背后有其复杂原因: 首先,分省计划是核心前提。郑州大学作为河南的“本土高校”,在河南投放的招生计划远多于外省(比如2024年郑州大学在河南本科批计划招生超8000人,而在黑龙江可能只有几百人)。计划多意味着竞争基数大,分数自然水涨船高;而外省计划少,一旦出现报考“空窗”,就可能出现低分“捡漏”,但这是小概率的“断档”,不代表常态。 其次,分数含金量因省而异。黑龙江的高考总分、试卷难度、考生人数与河南不同,389分在黑龙江的排名和500-600分在河南的排名,对应的“竞争强度”其实没有直接可比性。比如河南2024年理科一本线514分,600分可能排在全省2万多位;而黑龙江2024年理科一本线408分,389分低于一本线,放在河南可能连本科线都未必能过,两者的“分数意义”并不相同。 再者,专业选择暗藏差异。这次“断档”的专业组大概率包含一些相对冷门的专业(如基础学科、农林类等),而河南考生500-600分冲刺的往往是郑州大学的热门专业(如临床医学、计算机等),两者在专业热度、就业前景上本就有差距,不能简单用“能否上郑大”来等同。 其实,各省高考都有自己的“不易”:河南难在考生多、竞争烈,黑龙江等省份则可能面临优质高校资源相对较少的问题。这种“断档”事件更像是志愿填报中的“小概率意外”,而非制度性的不公。对河南考生来说,500-600分的分数背后是在激烈竞争中拼出的实力,这份努力本身就值得肯定,最终也会匹配到适合自己的平台——毕竟,大学只是人生的一段旅程,真正的差距从来不在入学的分数上,而在入学后的成长里。#河南郑州大学 #河南考生 #黑龙江考生 #社会百态 #关注民生
00:00 / 01: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5
00:00 / 05: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1: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