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7: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07
00:00 / 07: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7
00:00 / 00: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08
安庆近代衰落:从“长江五虎”到发展困局的转折脉络 曾是安徽百年省会、“长江五虎”之一的安庆,近代以来的衰落,是多重历史事件与发展变迁叠加的结果: 1. 太平天国战争:城市根基的重创 19世纪中叶的太平天国运动中,安庆是湘军与太平军的核心战场之一(安庆保卫战)。长达数年的反复争夺,让城市建筑、商业街区被战火摧毁,人口大量流失,原本繁荣的沿江商贸与手工业根基被严重动摇,这是安庆衰落的开端。 2. 日军占领:战时的资源掠夺与破坏 抗战时期,安庆作为长江沿岸战略要地被日军侵占,城市工业设施、商业资源被强行掠夺,民生经济彻底停滞;战后城市建筑与产业基础破败,恢复进程缓慢,进一步拉大了与其他沿江城市的差距。 3. 省会迁合肥:政治与资源的转移 1952年,安徽省会从安庆迁至合肥。失去政治中心地位后,政策倾斜、资源集聚(人才、资金、基建配套)逐渐向合肥转移,安庆失去了省会城市的辐射与带动效应,发展动能大幅减弱。 4. 长江洪水:自然风险的持续制约 作为长江沿岸城市,安庆多次遭遇特大洪水(如1954年、1998年洪灾),沿江农业产区、城市基础设施频繁受损,既限制了城市空间的安全扩张,也增加了发展的成本与不确定性。 5. 枞阳县划归铜陵:发展空间的收缩 2016年,原属安庆的枞阳县划归铜陵。枞阳是安庆东部的重要县域,承载着农业资源、部分工业布局与人口腹地,其划出让安庆失去了一块关键的发展空间,区域资源整合能力被削弱。 6. 产业困局:转型滞后的发展瓶颈 受前期基础破坏、资源流失的影响,安庆传统产业(如化工、纺织)升级缓慢,新兴产业培育不足,产业结构单一且活力匮乏,陷入“传统产业乏力、新兴产业接不上”的发展困局,进一步固化了衰落态势。 这些节点层层叠加,让曾盛极一时的安庆,逐步从沿江核心城市转向区域发展的追赶者。 #安庆 #安庆衰落 #长江五虎
00:00 / 02: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00:00 / 03: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5
00:00 / 01: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6
安庆桐城的区划变迁历史 (基于公开信息整理,如有疏漏欢迎指正) 一、建制溯源:千年古县的根基 桐城区划始于西周桐国,秦属九江郡舒县。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定名同安县,唐至德二年(757年)避安禄山名讳改“桐城”,县名沿用千年。明清时,桐城隶属安庆府,辖境含今枞阳大部及安庆部分区域,是皖西南重要县域。民国时期微调:1914年设4乡13镇推自治,1936年与贵池互换地界(贵池两圩入桐城,桐城鸟落洲归贵池),奠定近代县域雏形。 二、关键分置:桐枞的历史分流 桐、枞本为一体,民国时已有分置呼声。1949年2月桐城解放后,皖西第二地委析其东乡全部、南乡大部及周边区域设桐庐县,桐枞正式分置。1951年,因与浙江桐庐县重名改称湖东县;1955年7月,国务院批准定名枞阳县,两县地域分离却共承“桐城文化”。 三、境域调整:乡镇的划入与划出 1956年,潜山双河口乡等、怀宁牛车乡等划归桐城,充实西北、西南版图;1979年,桐城杨桥、大枫、花山3个公社及罗塘部分地区划给安庆市,为市区扩张铺垫;2005年5月,桐城市罗岭镇(严凤英家乡)划归安庆宜秀区,既完善市区布局,也让桐城聚焦北部发展。 四、能级跃升:撤县设市的跨越 1988年8月,安庆地、市合并,桐城县隶属新安庆市。1996年8月20日,国务院批准撤桐城县设县级桐城市,由省直辖、安庆代管。此举提升行政能级,增强产业承载,桐城逐步形成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的格局,成为皖江城市带重要节点。#安庆 #桐城 #枞阳
00:00 / 02: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9
00:00 / 03: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78
00:00 / 07: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0: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8
白月光.2周前
数典忘祖的陆洪非:篡改黄梅戏历史的 “鼻祖” 被某些人捧为 “安庆黄梅戏奠基人之一” 的陆洪非,根本就是靠篡改剧本、构建历史、偷梁换日、摘桃邀功起家,杜撰黄梅戏起源安庆,充当安庆数典忘祖的鼻祖! 他多次跑到湖北黄梅 “取经”,却转头就“借剧本”的事情只字不提。1953 年,他带队去黄梅采风采剧,拿到《天仙配》原本《董永卖身》的口述本;1978 到 1980 年,又扎堆去湖北黄梅搜罗黄梅戏唱腔、曲谱,期间六次登门拜访湖北黄梅梨园世家涂小勇家,为编书攒素材;80 年代中期,曾再次赴黄梅县核对部分传统剧目细节。可这么多次从黄梅扒来的宝贝,他转头就全当成自己的 “成果”,连一句 “源自黄梅” 都不肯提! 更恶劣的是,他一步步把黄梅戏的根给刨了! 1951 年写的第一本书《从农村到城市的黄梅调》,首次提出 “安徽是黄梅戏发展核心” 的观点,刻意弱化湖北黄梅的根源地位。文中将 1952 年借调数百本剧本的行为,轻描淡写改为 “跨省交流少量资料”,隐瞒了安徽 “无戏可唱,无戏可改” 的真实背景,直接误导了公众对黄梅戏起源的认知。 1985 年出版的《黄梅戏源流》,睁眼说瞎话,说 “湖北只有采茶调,安徽才形成的黄梅戏”,无视黄梅戏早已成熟的史实,还把借剧本的关键证据藏得严严实实; 1980 年给《女驸马》写序言,还抢了王兆乾、杨琦的功劳,谎称剧本源自安庆,抹掉黄梅藏本《双救主》的根; 1993年编撰《中国戏曲志・安徽卷》,直接把 “黄梅戏源自湖北黄梅” 系统删掉,硬把安徽改成 “发源地”,把黄梅的戏塞进安徽名录! 更有甚者,剧本、歌词他更是改得面目全非! 《天仙配》署名从 “余海先口述” 改成“陆洪非改编”,2010 年《安徽戏剧通史》更被篡改为由 “胡玉庭口述”,彻底抹去黄梅艺人的原创贡献。; 《女驸马》加唱词挪背景,就是为了离黄梅远一点;《打猪草》原名《掰竹笋》改剧名、加安庆方言,拿篡改版的当 “安庆起源” 证据。他吃着黄梅的饭,却砸着黄梅的碗,把老祖宗传下的文化遗产改得亲妈都不认,这不是数典忘祖是什么? #陆洪非 #借剧本 #湖北黄梅戏 #湖北黄梅采茶调 #安庆黄梅戏 @白月光~ @珊瑚娇 @白月光、 @小眼睛讲本质 @慈云南侠 @龍叔杂谈 @武汉孔子学堂 @岁月凝香 @画蛇添(福) @包青天 @厚德载物—峰
00:00 / 04: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04
00:00 / 01: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
安庆之根:怀桐潜的千年文脉长歌 若说安庆是安徽“皖”字的具象化身,那怀宁、桐城、潜山三地,便是这具化身里跳动的文化根脉。一脉皖江水穿境而过,将三座城的历史与风骨紧紧缠绕,织就了安庆最厚重的文明底色。 潜山是“皖之源”,这里藏着安徽名字的最初密码。春秋古皖国在此立基,天柱山以“一峰擎日月”的雄姿被封“古南岳”,薛家岗遗址里的陶器纹路,还留着七千年前先民的生活印记。更别说这里是“二乔故里”,三国风云与山水柔情在此交融;也是京剧之祖,潜山弹腔的老调里,藏着梨园行当的最初韵脚。走在痘姆古陶村,指尖触到的陶土温度,便是潜山千年未断的文明体温。 怀宁是“戏之魂”,黄梅戏的婉转唱腔从这里飘向全国。“京黄故里”的名号背后,是石牌古镇“无石不成班”的梨园盛景——过去戏班若少了怀宁艺人,便难成气候。皖河中游的小吏港,是《孔雀东南飞》的故事发源地,焦仲卿与刘兰芝的爱情传说,让这片土地多了几分柔情;独秀山矗立其间,又为这份柔情添了几分家国担当。如今漫步孔雀东南飞景区,汉代建筑与黄梅戏唱段交织,仍是穿越千年的浪漫。 桐城是“文之魄”,“文都”二字是刻在骨子里的荣光。清代桐城派以“义理、考据、辞章”为魂,影响中国文坛两百余年,方苞、姚鼐的笔墨,至今仍在桐城文庙的檐角流转。六尺巷里“让他三尺又何妨”的故事,更是将“礼让”二字酿成了中国人的处世哲学。龙眠山如卧龙环抱古城,宋代李公麟曾在此归隐作画,山水与文脉,从来都是桐城最和谐的共生。 三地山水相连、语言相通,过去同属安庆府,如今共护文化根。潜山的皖水滋养怀宁的戏腔,桐城的文风浸润潜山的古迹,怀宁的梨园精神又与桐城的文人风骨相映。如今,天柱山的云海、六尺巷的青石板、石牌古镇的戏楼,仍在续写着怀桐潜的故事——它们不只是三座城,更是安庆的根,是安徽文明里最动人的那页篇章。#安庆 #怀宁 #潜山 #桐城 #枞阳
00:00 / 02: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
00:00 / 03: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