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4天前
作为一名高三和初三的妈妈,每次考试成绩出来,朋友圈里那种无声的较量和家长群里小心翼翼的打听,我都深有体会。分数和位次,像两个绕不开的关键词,一次次牵动着我们的心。 我越来越意识到:教育的前半程,是播种于浇灌,重在培养,而教育的后半程,是抽穗与扬花,本质是筛选。正是明白这一点,我们才不敢松懈,那份“鸡娃”的背后,何尝不是一份深切的担忧? 但我们流露的焦虑,最容易传递给敏感的孩子。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粉红色大象”效应:当我们不去刻意想某件事时,反而会一直想着它。就像此刻我说“不要想粉红色大象”,你脑海里一定已经出现了它的模样。这是因为我们的大脑在处理否定指令时,需要先理解被否定的内容,反而让那个概念变得更突出。 明白了这个原理,我们就会懂得:那些出于好意的“别紧张”、“放松点”,恰恰可能在孩子心里投下紧张的影子。他们原来平稳的心态,反而因为我们的提醒开始自我怀疑:“我是不是该紧张?“我的状态是不是不对?” 你看,情绪从来不讲道理,当我们越是用力把“紧张”往下压,它反而弹得越高__就像试图把皮球压进水里,总要费更大的力气,始终是徒劳。 那么,我们该怎么做,才能真正帮到孩子? 首先,用“共情”代替“纠正”把“别紧张,这有什么好怕的”换成:“妈妈感觉到你很重视这次考试,这份认真很可贵。” “适当紧张是正常的,说明你的身体在为自己做准备。” 当情绪被看见、被接纳、它才会像被安抚的孩子,慢慢平静下来。 其次,用“正向引导”代替“负面提醒” 不说“千万别马虎”,而说“相信你平时的练习,仔细审题就好”。不说“别想太多”,而说“按你自己的节奏来,我们相信你”。 给大脑一个明确而积极的指令,它才会朝着光的方向前进。 最重要的是,我们要从心底相信:考试确实是成长路上重要的节点,但人生从来不是由任何人一场考试定义的。小时候,我们培养孩子的好奇心、耐挫力和良好的习惯;长大后,教育会自然地分层--但分流的不是优劣,而是每个孩子独特的天性与天赋。 有的孩子是静水深流的学者型,有的孩子是手随心动的创造者,有的孩子天生就能凝聚人心。人生是一副浩瀚的拼图,考试只是期中小小的一块儿。这个世界为孩子们准备的道路,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多元、更宽广。 所以,亲爱的朋友们: 让我们练习做孩子情绪的“容器”,稳稳地接住他们的不安,而不是成为焦虑的“放大器”
00:00 / 00: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
00:00 / 00: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68
00:00 / 07: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804
00:00 / 10: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17
00:00 / 01: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91
00:00 / 02: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1
00:00 / 02: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000
00:00 / 01: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