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4: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0
00:00 / 10: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022
00:00 / 02: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
00:00 / 04: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7
《君子之道》是在追踪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和人格世界的底蕴。余秋雨以“君子之道”为入口来讲述中华文化,剖析君子,阐述君子之道的主要轮廓。因为君子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理想的人格模式,只要君子之道存在,中华文化就不会沦丧。全书引经据典,深入浅出,从童年的小人书摊到李清照,从诈捐门到与舆论的恩怨情仇,俯拾今昔,观照他我,引导人们认识君子、分辨君子、珍惜君子、做一个君子。读者从该作品中可以从中了解中华文化的底蕴、精髓,思考中国的文化发展。世界上的其他民族都有自己的集体人格作为文化标识,比如“圣徒人格”和“绅士人格”以及“骑士人格”“浪人人格”“牛仔人格”等等。这些标识性的集体人格,互相之间有着巨大的区别,难以通过学习和模仿全然融合。“君子”是中国人独特的文化标识。对中国文化而言,有了君子,什么都有了;没有君子,什么都徒劳。由此,如何复兴中华文化,余秋雨给出了解答,就是要寻找和优化中国人的集体人格。追求君子之道,中国人的灵魂便找到了故乡,也是建立现代社会和谐的文明秩序、重塑国民性格必不可少的条件。君子和小人的划分,使君子这一人格理想更坚硬了。余秋雨认为,孔子没有对君子下定义,却划出了一道道君子与小人的分界线, 让人们知道君子是什么,以及作为对立面的小人是什么。例如人们熟悉的“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等。划分君子和小人的界线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而且直到如今,人们还找不出另外的科学概念能替代这一命题。中华文化界如果有什么令人担忧的趋向,就是君子话语常常被小人话语所淹没。余秋雨认为,中华文化没有沦丧的最终原因是君子未死、人格未溃。中华文化的延续,是君子人格的延续;中华文化的刚健,是君子人格的刚健;中华文化的缺憾,是君子人格的缺憾;中华文化的更新,是君子人格的更新。如果说,文化的最初踪影是人的痕迹, 那么文化的最后结晶是人的归属。而《君子之道》就是余秋雨十几年探索、阅遍文化, 行尽千里的成果。这些研究都是为了研究中华民族的集体人格做准备,因为只要是中国人都会对自己的集体人格敏感。#好书推荐 #好书分享
00:00 / 06: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
00:00 / 01: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00:00 / 05: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11: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