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政府开始鼓励民众吃熊肉熊掌了熊伤人袭击日本人科普知识见识 #熊肉 #日本 #日本人 #黑熊袭击 #熊伤人 近期,日本社交平台被一串油光发亮的亚洲黑熊串烧刷屏——网友“Yagi”分享的美食照片收获8.7万点赞,配文“口感松软超好吃,有点类似羊肉”的推文浏览量超1350万次。这股“熊肉热”并非单纯的饮食猎奇,而是与日本当下严重的“熊害”危机紧密相关。 今年截至11月初,日本全国因熊袭击导致的死亡人数已达14人,创下2006年有纪录以来的新高,逾百人受伤。从北海道札幌近郊到京都岚山,甚至东京郊区都频繁出现熊的踪迹,民众人心惶惶。在此背景下,“以食控熊”的思路被广泛讨论,青森县一家公社推出的熊肉串烧顺势成为“网红”,被不少人视为“解决熊害与振兴地方的双赢方案”。这些熊肉多来自保护村民的陷阱捕获,此前常被直接丢弃,如今制成料理售卖,看似形成了资源循环。 事实上,日本人吃熊肉并非新鲜事。绳文时代遗址中发现的熊骨残骸,证实了公元前数千年日本列岛居民就有猎熊、食熊的历史。北海道阿伊努族曾将熊视为“山之神化身”,通过特殊仪式祭祀后食用,认为是“送神回山林”的方式。明治时期后,狩猎仪式渐消,但熊肉作为北国特色留存下来,秋田县的“熊锅”、岩手县的熊肉香肠等都是传统吃法,《本朝食鉴》更记载熊肉“补气益血”的药膳价值。 看似两全的“熊肉方案”,实则暗藏多重风险。从食用安全看,熊肉易携带旋毛虫等寄生虫,必须经合规设施处理并彻底加热才能食用。更令人担忧的是辐射问题,日本厚生劳动省近期检测显示,群马县熊肉放射性物质达410贝克勒尔/公斤,远超100贝克勒尔/公斤的安全标准。这并非个例,2011年福岛核事故后,栃木县捕获的黑熊就曾检出677贝克勒尔/公斤的放射性铯,因熊长期食用污染区域的植物导致毒素积累。 食用门槛也限制着熊肉的普及。东京熊肉料理店主透露,狩猎需精准命中要害才能避免肉质变味,且每只熊的风味差异大,可食用部位有限,普通家庭难以处理,稳定供应更是难题。在现代日本,吃熊肉更多是“饮食冒险”,食客追求的并非美味,而是在文明生活中体验“面对自然的原始感”。 当“熊肉串烧”的热度褪去,如何平衡人熊共处才是核心议题。美味噱头背后,放射性污染、寄生虫风险与生态平衡的考量,都让这场“以食控熊”的尝试显得愈发复杂。
00:00 / 01: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9
00:00 / 01: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0: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973
00:00 / 02: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7
00:00 / 10: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
00:00 / 01: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1
00:00 / 04: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2: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1
00:00 / 02: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8
00:00 / 02: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8
00:00 / 02: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7
00:00 / 02: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
00:00 / 00: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79
00:00 / 02: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