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8: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64
00:00 / 00: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
00:00 / 01: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199
平心記4月前
#走进神都洛阳 新莽时期(公元8-23年),洛阳的政治地位因王莽的“托古改制”而被显著提升,成为与西都常安(原长安,王莽改称“常安”)并列的“东都”,形成“东西二都”的政治格局,其地位具有鲜明的制度设计性和象征意义。 1. “东都”与“西都”的二元都城体系 王莽篡汉建立新朝后,推行大规模的“托古改制”,效仿《周礼》等古制重构政治秩序,其中都城制度的核心是确立“东西二都”:以常安为“西都”,洛阳为“东都”,合称“新室西都”与“新室东都”。这一设置打破了西汉以长安为唯一都城的格局,将洛阳提升至与长安对等的“都城”层级,形成双中心的政治架构。 2. 意识形态与象征意义的核心载体 王莽将都城制度与“五行终始说”深度绑定,以强化新朝的正统性。新朝自居“土德”(取代汉朝的“火德”),而洛阳被视为“土德”的象征——其地处中原腹地,符合“中央土”的五行方位观念;同时,王莽宣称洛阳是“中域”的核心,承载着“承天顺命”的政治隐喻,试图通过洛阳的“东都”地位,彰显新朝对“古制”的继承和“天命所归”的合法性。 3. 实际政治职能:礼仪与东部治理的枢纽 作为东都,洛阳虽未取代常安成为新朝的核心行政中心(常安仍是皇权运作的主要场所),但承担了重要的辅助职能: - 礼仪祭祀中心:王莽重视祭祀与礼制重构,洛阳作为“东都”,设有与西都对应的宗庙、祭坛等礼制建筑,承担部分国家祭祀功能,成为新朝礼仪体系的重要节点。 - 东部地区的统治支点:洛阳地处中原,交通便利(连接关东、江南),是控制东部郡县的地缘枢纽。王莽通过强化洛阳的地位,加强对关东地区(原六国故地)的政治辐射,协调东部行政与军事事务。 4. 短暂性与历史影响 新莽政权仅存15年,洛阳的“东都”地位随政权覆灭而终结。但这一设置客观上延续了洛阳自西周以来的“天下之中”政治意象,为东汉定都洛阳(改称“雒阳”)奠定了历史基础——刘秀建立东汉后,正是基于洛阳在地理、交通及象征意义上的优势,将其确立为帝国都城,使其成为此后数百年的政治中心。#历史古迹 #历史知多少 #古建筑之美 #十三朝古都洛阳
00:00 / 00: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0
00:00 / 03: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76
00:00 / 02: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00: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
00:00 / 01: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1: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2: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0: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00:00 / 03: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40
00:00 / 03: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