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3: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23
00:00 / 03: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56
00:00 / 07: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9
00:00 / 01: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
00:00 / 04: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
#宣传家乡历史文化 《李三孤堆:一座王陵的惊现、劫难与哀歌》 在安徽省寿县朱家集东南,一座不起眼的土丘静静地伫立了两千余年。当地人称之为“李三孤堆”。谁也未料到,这座土堆之下,竟沉睡着战国末期楚国最后一位雄主——楚幽王的陵寝。它的发现与遭遇,是20世纪中国考古史上最令人痛心疾首的篇章之一,交织着偶然、贪婪、乱世与无奈。 一、 惊世发现:旱灾下的偶然 故事的开端源于一场天灾。1933年,寿县大旱,庄稼枯萎。当地农民在李三孤堆及其附近挖塘取水、掘土求雨时,意外挖出了大量形状奇特的青铜器碎片。消息不胫而走,立刻引起了轰动。 人们很快意识到,这下面埋藏着巨大的宝藏。最初的混乱挖掘就此开始,村民们和闻讯而来的古董商纷纷加入,这便是第一次大规模的盗掘。这次盗掘虽然零散,但已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包括青铜鼎、簠、簋、壶等礼器,以及车马器、兵器。许多文物在现场就被变卖,流散四方。 二、 官方介入与军阀洗劫:系统性破坏 面对国宝的流失,地方政府和学界人士努力奔走。1935年,由安徽省政府组织的“安徽文物保管委员会”进行了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相对正式的考古清理。这次工作确认了此墓为楚王墓(后被考证为楚幽王,公元前237-前228年在位),并清理出不少文物,包括那件后来名扬天下的、仅次于司母戊鼎的楚大鼎(铸客大鼎)。 然而,真正的灭顶之灾在1938年到来。当时寿县已被军阀控制,驻军长官见利忘义,以“保护”为名,行盗掘之实。他们动用了军队,荷枪实弹,进行了长达数月的第二次、也是最彻底的一次洗劫。 这次盗掘是毁灭性的: · 手段粗暴:他们不再满足于民间盗洞,而是直接用炸药炸开了坚固的椁室,对墓室结构造成了不可逆的破坏。 · 扫荡一空:墓中最精华的随葬品被悉数掠走,据称装满了十几辆马车。这批文物数量惊人,包括青铜器、玉器、金银器等,总数可能高达4000余件。 · 流散殆尽:被盗文物大部分被迅速倒卖,通过上海、天津等地的古董商,流向了海外市场或私人藏家手中。如今,在世界许多博物馆和私人收藏中,都能看到标注“出自安徽寿县”的楚国重器,其源头大多指向此次浩劫。 三、 最终命运:残梦与警示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李三孤堆遗址给予了关注。1950年代,安徽省博物馆组织了对墓坑的再次清理,但此时墓中已几乎空无一物,仅能收集到一些残存的陶片和文物碎片,并最终确认了墓主为楚幽王。
00:00 / 01: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75
00:00 / 02: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1: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