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2: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25
威宁小v8月前
牛棚土目庄园,位于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牛棚镇鱼塘村,相传宋元时期牛棚就设有驿站,建有许多供过往客商喂马的马圈和马棚,后彝族土目阿底家兴旺,将马圈马棚改建关牛,牛棚之名便由此而得。清光绪年间(公元1875年),牛棚土目庄园开始修建,占地约7000平方米,是彝族土目禄贞祥亲自主持修建,有唐宋土木建筑的风格,又有鲜明的彝族建筑风格特征。据传禄贞祥系威宁“八大土目”之一,其有良田千亩,素以富豪著称。据有关史料记载,土目是我国古代边陲地区少数民族土司的下属头目,负责管理当地防务、司法等等事务,势力很大。就拿牛棚子土目禄贞祥家来说,他家素以富豪著称于整个威宁,其地产、房产延及威宁原来的牛棚区、中水区、观风海区以及云南省的昭通、会泽、鲁甸等县市,有人甚至估价说他家的钱粮比“盐仓府”家的还要多。传说他家祖上因为“打冤家”时躲在牛棚里逃过一劫,发家后就命名为“牛棚子家”。当年牛棚子家为了求风水,除了在庄园前面建了一个月牙形的荷花塘之外,还特意在庄园周边修建了四个海子,也就是今天人们常说的发禄海子、范家田、响水水库和邓家营水库,这些无疑都是前人留给我们开发旅游的上好资源。这四个海子目前除发禄海子和范家田积水较少外,其他两个都已经建成了水域面积较大的水库。庄园依山而建,主要属于土木结构。房檐用大木柱托,木柱立于精雕细刻的石墩之上,大柱之上附有吊柱,柱头刻有精致绣球。庄园设有七个天井,其中有五个正天井。解放初,牛棚子家拥有上百人的武装力量,园主三姨太张丽仙受滇东北地下组织驻云南永昆支队的影响,在地下党员陆宗棠等人的疏导和引领下,积极组建了威宁游击队牛棚中队,张丽仙担任队长,为消灭地方土匪武装,解放威宁做出了积极贡献。之后,在抗美援朝时期,由于成分不清,被清理回家。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文革”爆发,牛棚土目庄园遭受严重破坏,只保留一重天井,正房、厢房、前厅等建筑,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2016年,土目庄园得到全面修缮,并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庄园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土目庄园历经风雨,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几经修缮,为研究彝族土目制度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牛棚土木庄园 #彝族文化 #土目制度 #威宁古迹 #大V看毕节
00:00 / 03: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8
00:00 / 02: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45
威宁小v10月前
支嘎阿鲁诞生地,位于威宁县小海镇朱嘎村,这里有一棵百年马桑树和一口古井,这里就是彝族始祖支嘎阿鲁的诞生地。支嘎阿鲁是彝族的典型圣祖,在川、滇、黔、桂广大彝区,众多的彝人都认他为自己的祖先,由于彝语方言的音变所致,在四川他被称为支格阿鲁、阿龙、支格阿尔等,在贵州被称为支嘎阿鲁、直括阿鲁等,在云南被称为阿龙、阿洛等。在彝族古籍中有这样一段描述:“直到有一天,阿鲁柱嘎滴,大坝子上头,大马桑树下,生一个男孩……”。小海镇朱嘎名称就是由“柱嘎”音译而来,“柱嘎”即为马桑,“滴”即为坪子。支嘎阿鲁先后当过农民、歌师、布摩、大臣和君王,他鼓励耕地放牧、用麻制衣代替树皮、率先统一和规范彝族文字,带领族人治理洪水、并创制了彝族太阳历等。在彝族发展历史上,支嘎阿鲁贡献显著。隋唐以来,彝族先民地区有乌蛮与白蛮的分化,乌蛮系由昆明部落发展而成,白蛮系以叟人(纳西族故称)、濮人(云贵川地区至江汉流域以西一带)为主体,并与其他民族融合而成。彝族先民在长期形成与发展中,活动范围曾遍及今云南、四川、贵州三省腹心地带及广西的一部分,其核心地区应是三省交界的广大地区。据汉文和彝文历史资料记载,彝族先民与分布于西部的古羌人有着密切的关系,彝族主要源自古羌(五胡之一,今西北一带)人。而在其他的一些彝族文字和民间诗歌记载上,支嘎阿鲁在威宁草海风景区、凤山寺、龙场镇等地都有活动记录。根据《彝族源流》和《西南彝志》的记载推算,支嘎阿鲁生活的年代距今至少有四千多年。2016年在此落成立碑仪式,至此,彝族始祖出生地的寻根之路尘埃落定。#支嘎阿鲁 #彝族文化 #威宁古迹 #彝族始祖
00:00 / 02: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07
00:00 / 00: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