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年的陪读生涯说结束就结束,那种滋味就像熬了整夜的粥突然关了火——心里空落落的,像丢了魂似的。我见过太多陪读妈妈,她们把孩子送出大学校门那天,有的躲在厨房哭,有的连夜收拾房间把孩子的校服全收起来,好像藏起回忆就能假装什么都没发生过。 最扎心的不是累,是习惯了“被需要” 以前孩子半夜发烧,你顶着暴雨背他去医院;现在他手机没电了,宁可找室友借充电宝也不给你发消息。这种落差比当年高考前失眠还难受。有位妈妈说:“以前家里大事小事都是我拿主意,现在连买件衣服都要先问儿子意见,突然觉得自己像客人。” 别硬撑着“当超人” 别信什么“为母则刚”,累了就哭一场又怎样?我认识个陪读十年的大姐,孩子上大学后她天天去跳广场舞,结果三个月瘦了十斤。她说:“以前总怕耽误孩子学习,现在发现跳完舞浑身舒坦,比天天盯着他写作业强多了。” 学个新本事,比刷手机强 别整天盯着家长群焦虑,不如报个插花班、学个短视频剪辑。杭州有位陪读妈妈,孩子上大学后她开了个烘焙工作室,现在周末带着学生做蛋糕,比当年研究高考食谱还热闹。 别把孩子当“精神寄托” 有对母女特别逗,孩子刚上大学,妈妈就天天催着视频:“今天食堂饭菜怎么样?有没有交女朋友?”结果孩子烦得直接关机。后来她改口说:“行,你忙你的,周末视频我给你看我新养的猫。”现在母女俩聊猫比聊学习还投机。 实在憋得慌?找点“麻烦事” 去菜市场砍价、帮邻居接送孩子、甚至去老年大学抢名额...这些小事能让你找回“被需要”的感觉。我表姐陪读结束后,愣是考了个老年导游证,现在周末带旅游团,比当年陪孩子复习还带劲。 说到底,陪读结束就像卸了妆——你突然看清了镜子里的自己。别慌,这不是“失去”,而是“新生”。就像有位阿姨说的:“当年陪孩子熬夜做题,现在终于能安心追剧了,虽然剧情狗血,但至少不用替他捏把汗了。”#高考 #高中生活 #告别陪读生活#致敬爱的陪读妈妈#乌鲁木齐英语王老师@乌鲁木齐英语王老师
00:00 / 00: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