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21: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09
00:00 / 14: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80
00:00 / 17: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4
#台灣農村現代化歷程# 台灣農村的發展,其實就是一部「土地・人力・產業」彼此拉扯與升級的故事 🌱 一、清領到日治時期: 清領時期 台灣農村算是「自發型成長」:墾戶開墾、聚落形成、以稻作為主,灌溉靠傳統圳道。生產方式偏向家庭勞動,效率有限。 日治時期(1895–1945) 可以想像成一次大型「農業現代化專案」: 全面改善灌溉系統(如嘉南大圳),農業生產力躍升。 推動稻米、糖業出口導向的產業策略。 引入農事試驗、品種改良,農村逐漸「科學化」、「制度化」。 👉 影響: 農村開始具備規模化生產的雛型,奠定日後發展的底盤。 🌾 二、戰後到 1960s:土地改革與農村穩定 關鍵詞:土地改革、農民階級重新配置、社會穩定 1949 後政府推動一系列土地政策: 三七五減租 公地放領 耕者有其田 這些措施有效提升農民收入、減少地主階級壟斷。某種程度上,這是一套很成功的「組織再造」,把利益重新分配到生產者手上。 👉 影響: 農村經濟穩定,為台灣未來工業化提供強大社會基礎 🚜 三、1960s–1980s:工業化帶動農村大變動 台灣正式啟動工業化後: 大量農村青年轉往都市就業 → 人口外流。 出現大量兼業農民(白天上班、回家農作)。 農業產值占比持續下降。 雖然農村逐漸「空洞化」,但也因此釋放更大勞動力給工業,形成台灣經濟奇蹟的關鍵底層支撐。 👉 影響: 農村逐漸失去人口紅利,但社會結構開始轉型。 🌼 四、1990s–2010s:農村再生與社區營造 關鍵詞:地方創生前身、品牌農業、休閒農業 台灣農村這段時期開始「重新找角色定位」: 社區營造概念萌芽,強調文化、景觀、地方特色。 休閒農業崛起(假日農夫、農場旅遊)。 農產品開始走向品牌化、高價值化(如無毒、友善耕作)。 政府也投入資源推動「農村再生計畫」,以改善環境、提升產業動能。 👉 影響: 農村不再只是生產單位,而是具有文化與體驗價值的複合體。 🚀 五、2010s–至今:智慧農業與地方創生並進
00:00 / 00: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