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干钢筋,二十多年了。 从桥梁到高楼,我的工地遍布大江南北。手上的老茧,是岁月颁给我的功勋章。年轻人常问我,这行有什么诀窍?我总想起那句老话:“无他,但手熟尔。” 《卖油翁》里的老头,能让油成一线穿过铜钱方孔。这不是戏法,是千万次重复后,从手心长出来的准头。我们绑钢筋也一样——图纸的结构、钢筋的间距、扎丝的力道,早已不是用眼在看,而是用手感在量。这份精准,是成千上万吨钢筋磨出来的肌肉记忆,骗不了人。 当这手感练到极致,便从“技”入了“道”。正如《庖丁解牛》所言——“游刃有余”。好庖丁眼中无全牛,只有筋骨间的空隙;好钢筋工眼中无全梁,只有力的流动与钢筋的脉络。 但这还不够。我们的匠心,不止于精准,更在于那份于宏大处见细微的执着。这便如同《核舟记》里,王叔远在四厘米的桃核上,能将十三个人物刻得清清楚楚,栩栩如生,“技亦灵怪矣哉”!我们面对的工程虽宏大如山河,但真正考验功力的,正是梁柱交叉、钢筋密布的关键节点。在那方寸之间下料、穿筋、绑扎,我 们屏息凝神,如同进行一场微雕。手中的扎钩成了身体的延伸,在钢筋的丛林里精准穿梭,确保每一根铁条都坚实归位,让力的传递如乐曲般流畅。这,便是我们的“游刃有余”,也是我们的“核舟”之技。 外人看来,我们终日与冰冷坚硬的铁条为伍。但内行才懂,我们手下赋予建筑的,是真正的 “钢筋铁骨” 。我们的手艺,掂量的是钢筋的重量,托举的却是千家万户的安全。这份沉甸甸的责任,让我们对每一处接头、每一个弯钩都不敢有丝毫怠慢。 所以,我们钢筋工的信条,朴素而坚硬: 把最简单的事,重复千万遍,做到分毫不差,便是绝活。 我们的手艺,就是这座城市的脊梁。 ——写给自己,和我的二十年 上联:走南闯北,天堑变通途 下联:架桥铺路,广厦起平川 横批:基建狂魔#匠心#基建狂魔#劳动人民的智慧 #匠心
00:00 / 00: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
00:00 / 00: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00:00 / 01: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0
00:00 / 11: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