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1
00:00 / 00: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11
《孔子家语》第三十七篇 《屈节解》. 子路问于孔子曰:「由闻丈夫居世,富贵不能有益于物,处贫贱之地,而不能屈节以求伸,则不足以论乎人之域矣.」孔子曰:「君子之行己,期于必达于己.可以屈则屈,可以伸则伸.故屈节者,所以有待,求伸者,所以及时.是以虽受屈而不毁其节,志达而不犯于义.」孔子在卫,闻齐国田常将欲为乱,而惮鲍晏,因欲移其兵以伐鲁.孔子会诸弟子而告之曰:「鲁父母之国,不可不救,不忍视其受敌,今吾欲屈节于田常以救鲁,二三子谁为使?」于是子路曰:「请往齐.」孔子弗许.子张请徃,又弗许.子石请徃,又弗许.三子退谓子贡曰:「今夫子欲屈节以救父母之国,吾三人请使而不获徃,此则吾子用辩之时也,吾子盍请行焉?」子贡请使,夫子许之.遂如齐,说田常曰:「今子欲收功于鲁实难,不若移兵于吴则易.」田常不悦,子贡曰:「夫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吾闻子三封而三不成,是则大臣不听令,战胜以骄主,破国以尊臣,而子之功不与焉,则交日疏于主,而与大臣争,如此则子之位危矣.」田常曰:「善,然兵甲已加鲁矣,不可更,如何?」子贡曰:「缓师,吾请于吴,令救鲁而伐齐,子因以兵迎之.」田常许诺.子贡遂南说吴王曰:「王者不灭国,霸者无强敌,千钧之重,加铢两而移,今以齐国而私千乘之鲁,与吾争强,甚为王患之.且夫救鲁以显名,以抚泗上诸侯,诛暴齐以服晋,利莫大焉,名存亡鲁,实困强齐,智者不疑.」吴王曰:「善,然吴常困越,越王今苦身养士,有报吴之心,子待我先越,然后乃可.」子贡曰:「越之劲不过鲁,吴之彊不过齐,而王置齐而伐越,则齐必私鲁矣,王方以存亡继绝之名,弃齐而伐小越,非勇也,勇而不计难,仁者不穷约,智者不失时,义者不绝世,今存越示天下以仁,救鲁伐齐,威加晋国,诸侯必相率而朝,霸业盛矣.且王必恶越,臣请见越君,令出兵以从,此则实害越而名从诸侯以伐齐.」吴王悦,乃遣子贡之越.越王郊迎,而自为子贡御,曰:「此蛮夷之国,大夫何足俨然辱而临之?」子贡曰:「今者吾说吴王以救鲁伐齐,其志欲之,而心畏越,曰:『待我伐越而后可,则破越必矣.』且无报人之志,而令人疑之,拙矣,有报人之意,而使人知之,殆乎,事未发而先闻者,危矣,三者举事之患矣.」勾践顿首曰:「孤尝不料力,而兴吴难,受困会稽,痛于骨髓,日夜焦脣乾舌,徒 #文脉里的中国 #文脉里的中国 #孔子 #儒家
00:00 / 25: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0: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
00:00 / 01: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盛书强2月前
孙子兵法 作战篇·其二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zài),(善于用兵打仗的人,不会再次征兵,也不会多次运送军粮)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武器装备由国内提供,粮草则依靠从敌国夺取),故军食可足也。国之贫于师者远输(国家因战争而陷入贫困,主要由于军队远征需要长途运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军队驻扎的地方,物资需求大,导致物价上涨),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百姓财物耗尽,最终不得不急于缴纳赋税和服劳役)。力屈(人力耗尽)、财殚(财力枯竭),中原(军事力量衰弱)、内虚于家(国内空虚),百姓之费,十去其七(百姓的财产,十分中失去了七分);公家之费,破军罢马(损坏的战车、疲惫的战马),甲胄矢弩,戟楯(盾dùn)蔽橹(bì lǔ大型盾牌),丘牛(大牛)大车,十去其六。故智将务食于敌(务必设法从敌国获取粮食),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萁秆(qí gǎn大豆的茎秆,饲料和燃料)一石,当吾二十石。故杀敌者,怒也(要让士兵奋勇杀敌,就要激发他们的愤怒);取敌之利者,货也(要让他们积极夺取敌人的物资,就要给予奖励)。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要奖赏最先夺得战车的人,并立即更换车上的旗帜)车杂而乘之(将缴获的战车混编入自己的队伍使用),卒善而养之(对俘虏的士兵要善待并收编),是谓胜敌而益强(这就是所说的战胜敌人而使自己更加强大)。 故兵贵胜,不贵久。(用兵打仗贵在速胜,而不在于持久) 故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真正懂得用兵的将帅,是百姓命运的掌握者,是国家安危的主宰) #取用于国因粮于敌 #破军罢马甲胄矢弩 #戟楯蔽橹丘牛大车
00:00 / 01: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人性的枷锁是什么? 社会学家费孝通一语道破:少年困于欲;老者困于忆;强者困于傲;弱者困于惧;智者困于思;愚者困于迷;富者困于守;贫者困于求;农人困于土;商人困于利;文人困于名;匠困于技;官吏困于权;隐士困于孤;勇者困于莽;怯者困于缩。 《道德经》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世间众人,多为外物所牵,为执念所缚,求而不得则苦,得而不舍则累。人的局限性,在于为物所役,为念所囚,画地为牢,所谓的超然物外,无欲则刚,不过是境遇顺遂时的短暂解脱。 人性含两重困:一面是外求,一面是内执;外求追逐得失,内执固守对错。外求无度则疲,内执过甚则郁,若二者交织,便成桎梏。 人性无绝对的自由,只有相对的解脱,皆为执念所困,凡事能放下则轻,凡事放不下则重,凡事执迷不悟则痛。 得时患失,失时追悔,人若不自制,心难安。人性最大的枷锁,就是看不见自身的执念,只盯着外界的诱惑,而忘了内心的尺度。 梭罗说:我们大多数人过着平静的绝望活。在执念者眼中,生活是无尽的追逐;在解脱者眼中,生活是当下的安宁。人若不反观内心的枷锁,难寻真正的自由。 佛家讲破执,道家讲无为,儒家讲中庸。所谓修行,就是在看清执念的虚妄后,学会取舍,不因外求而迷失,不因内执而困顿,在得失之间找到平衡。 因为外求过甚易成欲望的奴隶,内执过深易成思想的囚徒;太在意他人评价易失自我,太固执己见易失变通;求全责备易生焦虑,毫无坚持易失本心。 托尔斯泰说:欲望越小,人生就越幸福。高估外物的价值,你会沦为物质的奴隶;低估内心的力量,你会困于精神的贫瘠。 人性的缚,就是用单一的执念衡量生活,在得不到时生嗔恨,在已得到时生恐惧,求而不得则怨,得而怕失则忧。 同样是坚持,执迷叫钻牛角尖,适度叫有原则;同样是追求,无度叫贪婪,有节叫进取;同样是回忆,沉溺叫包袱,借鉴叫经验;同样是思考,过度叫内耗,适度叫通透。 命运从不对谁格外宽容,却会对觉悟者格外温柔。觉悟的人,懂得执念是自设的牢笼,放下不是放弃,而是挣脱无的束缚,在有限中寻无限。生命的意义是觉醒,是放下;人性所向往的,终究是心灵的自由。这份自由,无关外界的拥有,只在于与执念的和解。 知道什么该追求,什么该舍弃,什么该放下。破执才能解缚,觉醒才能自由,每个人所挣脱的,都是自己编织的牢笼,只有看透执念的虚妄,才能获得心灵的轻盈。想要活得通透,就要看
00:00 / 05: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读书 老子#道德经 帛书 德经 第《47》章 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以知天道。其出也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弗行而知,弗见而明,不为而成。 释义:不走出门户而通晓天下,不窥探窗户而明知天道。向外行走的越远,对道的认知就会越少。所以圣人不用亲身经历,就能得知天下运作的状态,不用亲眼见到,就能明知天道,不用亲力亲为,就能功成事遂。 有道之人与“无”相通。有道之人,并不依靠追求外物得到内心的满足,而是内守清虚的精神与“无”相通,因此,而得到的本自具足,即老子所谓“食母”。就食于母,则从来都能得到满足,而不会感到有所欠缺。因为要守“母”不离,所以关门闭户而不外出,往外走得越远,离开“母”也就越远,其认知也就越少。这里的“认知”并非我们对“有”的认知,而是对“无”的认知。万事万物都由“有”与“无”结合而成。既然我们可以通过“有”的一面来认知事物,也同样可以通过“无”的一面来认知事物。“有”的一面,即事物之有形、有质、有色、有味等等,我们可以通过眼睛、耳朵、鼻子、触觉等来进行认知,而“无”的一面,这些“有”的认知通道就不起作用了,只能通过清虚的内心来认知。 “有”与“有”之间,每一个都是互相分隔的,各自信息都不相同。因此,如果想通过不断的认知“有”,来达到对物质世界的全然掌握,终身都不可能成功。因为这些信息的演化,结果是无穷无尽的。故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有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无”与“无”之间,却是共通为一的,就像房子的空间和杯子的空间并无不同,空间与空间之间也并无阻隔。因此,认知了“无”,也便达到了对万事万物的全然掌握。故处于“无”的状态时,可生万有。《孙子兵法·虚实篇》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处于无势无形的状态,则能因敌变化,可造任何势,可生任何形,这就这就叫通神。对于这种状态,《庄子·知北游》说:“正汝行,一汝视,天和将至;摄汝知,一汝度,神将来舍。”视听专一,精神守一,则可“通天下一气”,而进入“无”的状态。#强烈推荐 #国学文化 #国学智慧 后续在评论区@DOU+小助手
00:00 / 05: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