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2: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0
00:00 / 01: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0
水峪村,就是山谷里临水而建的村落,没有任何特色的名字,光是房山,就有三个同名的村落;但这个水峪村却蕴含着古宅、古碾、古道、古中幡为代表的“四古文化”;被国家公布为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村里的中幡还参加过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 同在南窖乡的褶皱里,与南窖村不到3公里,这两座古村却活成了历史的AB面。南窖村是山野的王府井;而水峪村则藏着百座煤商的豪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北方山村四合院风格。 五代和宋、辽时期,这里是汉族与少数民族政权的交界地带,因双方争夺领地,管辖混乱。 北宋徽宗时期,女真族攻陷燕京,这里属于金朝的奉先县;蒙古军灭金后,奉先县改名房山县;元明清三朝,这里迎来了三次大规模的山西移民——最多的一次,是明洪武至永乐的三十余年,朝廷移民三万余户,来此垦荒屯田、进而成为了京西的煤炭集散地。抗战期间,这里是我党冀热察挺进军的辖区;抗战胜利后,水峪村得以解放,成为了华北最早的解放区;八十年代之前,这里属于北京市矿务局管辖,是京西煤矿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在,后山的村口还能找到古商道的入口,从这里翻山,近可以出周口店、涿州,远可达山西、内蒙。狭窄的山道已长满杂草,但仍可想象当年昼夜不绝的驼铃声和拥挤繁忙的景象,那些失足坠崖的骡马,至今仍在古商道的传说里嘶鸣。只有来到这里,古道西风瘦马,枯藤老树昏鸦才能更加具象。 当煤商宅院长满杂草,或许会感到这里的衰败?但其实,这是历史预留的填空题。栋梁间未朽的榫卯,稍加修缮就是绝品山居。谁说沧桑与时尚不能同眠? 所有古村都逃不过的命题在此破局:让沧桑与舒适同眠,教石头记续写新篇。这或许就是"四古文化"最生动的注脚——古道西风里,瘦马正变成追风的铁骑。#古村落探秘 #中国传统古村落 #历史文化古村 #历史 #京西古道
00:00 / 03: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
00:00 / 01: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3
00:00 / 02: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6
#原创作品 #热点 #家乡的变化 #最美乡村 一村一故事 滑县瓦岗寨乡百尺口村:水韵载史 风骨传今 滑县瓦岗寨乡百尺口村,镶嵌在豫北平原的沃土上,其历史渊源可追溯至古渠纵横的年代,村名与文脉皆深植于地域水文与岁月沉淀。 据《滑县民国县志》记载,村庄原名“百尺沟”,因地处古濮水与酸水交汇处,有一条宽达百尺的天然沟渠而得名。古书记载太白渠东入洨河后分支东南流,此枝津便被称为百尺沟,此地作为沟渠要口,俗称“百尺口”,后逐渐定名为村名并沿用至今。这一名称既烙印着古代水利脉络的印记,也见证了先民逐水而居的生存智慧。 作为瓦岗寨乡的古老村落,百尺口村的发展始终与区域历史同频共振。隋朝末年,瓦岗军在此地周边安营扎寨、开仓放粮,村庄虽非义军核心营地,却因地处交通要冲,成为粮草转运与信息传递的重要节点,留下了不少与义军相关的民间记忆。 近代以来,百尺口村谱写了壮烈的红色篇章。1946年,面对反动势力的肆虐,村里的共产党员李修仁、李松林等六人组成小分队,深入敌后侦察敌情、打击还乡团,在慈周寨北李庄战斗中寡不敌众,壮烈牺牲,被后人铭记为“百尺口六烈士”,他们的忠勇风骨成为村庄最珍贵的精神遗产。 如今的百尺口村,仍保留着诸多历史印记。村民传承着古朴的生活习俗,古老的部落舞等民俗文化在节庆中展演,延续着先民的文化基因。村庄周边的田野间,虽古渠已随岁月变迁淤平,但地名中“百尺”二字始终提醒着人们其水利古村的渊源。 从古代水利要口到红色热土,再到如今的宜居村落,百尺口村的700余年岁月,是一部水韵滋养、忠义传承的史书。这片土地上,自然禀赋与人文精神交融,古村风貌与时代气息共生,让百尺口村在豫北大地上始终焕发着独特的魅力。
00:00 / 03: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