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3: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5: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2: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4
00:00 / 01: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0: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解密100首必听的西方名曲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古典主义时期的德国钢琴家和作曲大师,在维也纳成名。半生耳聋,终生未婚。著有9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交响曲,在音乐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华语世界中被称为“乐圣”。 置之死地而后生:《D大调第二交响曲》Op.36 1795年以后,贝多芬靠着他非凡的演奏和作曲水平,逐渐在维也纳的演艺圈站稳脚跟。他的经济状况大为改观,从租住的地下室搬进了有窗户的好房子。不过,贝多芬的心情却没有随着处境的好转而变好,反而变得更加郁郁寡欢,越来越不合群。他和别人谈话经常躲躲闪闪,词不达意,好像在有意掩盖着什么。 1802年夏天,贝多芬独自跑到维也纳乡下,一个叫海利根施塔特的地方躲了大半年,谁也不见,和外界断绝了联系。很多年后人们才得知,贝多芬去乡下隐居的确是为了掩盖一个巨大的秘密。原来贝多芬从刚出道开始,就碰到了对音乐家来说最大的噩梦,他的听力出现了不可逆转的下降,而且医生对此束手无策。到1802年时,贝多芬已经几乎全聋了。他躲到海利根施塔特,一方面是听说那里的温泉能治百病,病急乱投医的他想试试民间的偏方,能否治好自己的耳朵;另一方面,如果这最后的希望破灭了,贝多芬便想在公众视野外悄悄地结束自己的生命,并写下了著名的《海利根施塔特遗嘱》。 然而,在乡下静养的这段时间,贝多芬涌现的创作灵感比温泉冒出来的水还多。贝多芬突然感到自己的使命还没完成,如果把这么多精彩的乐思带进坟墓里,连他本人都觉得可惜。于是贝多芬放弃了自杀,动笔写下了《D大调第二交响曲》。这首向死而生的交响曲虽然不是贝多芬最常被演出的作品,但它却是贝多芬音乐事业历程中,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交响曲。贝多芬的第二交响曲在结构、内涵以及作曲技术上的创新程度,大大领先于当时的时代,直接把当时的维也纳古典主义风格,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并且,其中流露出来一种明确的乐观情绪,是在贝多芬后来任何一个时期的创作中都不常见的。#贝多芬#古典主义德国#D大调第二交响曲#每日分享 #音乐家故事
00:00 / 03: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1: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6: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1
00:00 / 04: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2